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既是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需要长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课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在供求关系上,存在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与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就业岗位增长不足的矛盾。2004年—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从280万增加到559万,今年将超过600万。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看,尤其是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短期内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就业岗位增长显然无法达到要求。其次,在就业结构上,存在“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的问题。从地区分布看,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县级以下农村及城镇就业的比例明显偏低,而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则出现“求职扎堆”现象;从人才培养看,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致使专业人才的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从用人单位看,重男轻女、片面强调工作经验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和流向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第三,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嫌贫爱富”等问题。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尚未普遍确立,许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就业期望偏高,人为地加大了就业难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这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涉及政府、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诸多方面。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有效岗位需求。当前,应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的大局中来考量,树立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以经济发展拉动社会人才需求,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发挥政策调控作用,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抓好中央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和贯彻落实,充分发挥政策调控引导和激励保障就业的作用。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等聘用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实施“三年百万”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等。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创业,以政府资助方式招募和组织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和农村提供医疗、教育、科技培训和推广等志愿服务。对到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必须落实好就业补贴、考研加分、学费返还、选聘招录等优惠政策,解决好户籍档案、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实际问题,使基层真正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
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各种就业壁垒。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保证人才公平竞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分配制度和户籍档案管理制度改革,消除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构建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公平竞争、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大环境,使到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使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有扶持、择业有保障。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条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树立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是关键的思想,创造条件开设更多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适度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的招生计划。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措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作汇报高校学生毕业求职工作汇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