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带动小城镇建设。要分清轻重缓集,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以现有的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使之尽快完善功能,繁荣经济,发挥城乡经济结合部的作用,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已经不合时宜的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使农民在小城镇中获得更多的就业和从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敞开农民收入的入口。
事实证明,走城镇化道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我县的万家、前所、高岭、前卫四个中心城镇为例,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万家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06元,前所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03元,高岭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86元,前卫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62元。四个中心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大大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18元。由此可见,走城镇化道路,一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三、坚持以产业化为龙头
在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化,既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化措施,也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重要的经营形式。我国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是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突破的。这项改革使亿万农户成为市场的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有效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分散经营的农户如何与日益发育的大市场有机衔接起来,如何实现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大生产,成为势必解决的问题。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运而生。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实行产业化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的功能不但没有削弱,而且由于龙头企业的配套服务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强,使家庭经营的内容更多姿多彩,经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呈现着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出现了不同内容、不同规模的“龙型”经营形式,这种“龙型”经济是产业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一条龙联合一批专业农户,一条龙形成一项主导产业,这种产业化使很多农户进入到这种“龙型”产业链,农民通过这种参与增加了自身的经济收入。
其次,一定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建国以来,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迈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这对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涉及商业、农业、工业各个领域,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目前不论是就全国、全省,还是我县形势看,农业产业化发展得还不够平衡,这就需要我们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精心谋划,不断创新,抓出实效。
第三,要不断把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现在,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推进产业化,扩大产业化,应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办好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综合功能,它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产品市场竞争实际上是龙头企业的竞争。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产业化的重中之重,努力建成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辅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现在,我县的木业生产、胜林肉类食品生产线、铁山海产品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林业、畜牧养殖、海淡水养殖等各业发展,让广大农民受益得实惠,增加收入。同时,要不断扶持和发展新的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打造能够在市场经济中乘风破浪的“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二是建好生产基地,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依托、联结农户的载体、农户增收的摇篮。基地建设应努力做到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系列化。生产基地要突出特色、争创名品、培育精品、扩大优品、打出品牌、批量生产、质量上乘,使农业的潜在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发展中介组织,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个体中介人,作为联系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纽带,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作汇报坚持三化道路 增加农民收入(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