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农民素质和法律意识淡薄限制了村民自治发展
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社会里,经历了几千年的治,民众接受法律价值的基础比较脆弱。他们对礼的推崇大大超过对法的呼唤,更有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认为法律是官方的规范,是为官方利益服务的;还有一些农民偏面理解了法律,认为法律就是惩治犯罪的,一旦与法打上了交道一定没什么好果子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就尽量避让法律,让法律形同虚设。
我们不可能苛求让每个农民都成为法律专家,但至少得让他们正确掌握基本的法律,否则,谈什么村民自治只能是一相情愿
四、村民自治的出路
我们知道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发展,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而应该勇敢地面对挑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规范和完善村民自治,发挥其在中国农村法制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一)加强村民自治化、制度化建设
推进向村民自治的轨道上发展,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和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
村民自治章程,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综合性规章;村规民约大多是关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定,相当于政府“行政性”的规定。他们把村民的权利、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民风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规定的明明白白,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都是村民自治的行为规范,是实施国家关于村民自治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是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是乡村形成现代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制度规范。
第一,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是以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由村民群众结合本村的实际制定的,它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农村的贯彻落实提供了保证。在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约过程中,需组织农民学习、研究党的各项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使村民受到较为系统、生动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相当于一次很有实效的普法运动。村民自治章程和规约更是把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根本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成为全村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样能使村民间接地运用国家的法律和方针政策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通过对利益的维护,自觉地遵守了国家法。
第二,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规范了村级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为提高村务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它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规定了农村村级组织的各项制度,从而使村务民主管理进入了规范化、程序化的阶段。同时它还有效地帮助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处理了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费用,也维护了本村的生产、生活秩序。
第三,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规范了干群关系,体现了村民的意志和愿望。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既约束村民又约束了村官,使干部群众在制度管理下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制。通过规范化的运行,逐渐化解乡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增强了村民和干部的法治意识和自治意识,从根本上改善干群关系。
(二)理顺农村的各种政治关系
1、地方党委和政府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根据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地区由农民依法组织起来的实行自治的组织,它不是一级政权机关,也不是政权组织的派出机关,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基层政权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它不是政权机关,不是政权机关的派出机关,但他又是与政权机关密切联系的。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是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指导和监督下进行的。因此并不是说村民自治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不手约束,它必须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自治,更应该在国家指导下的自治建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学习材料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现象问题研究学习材料(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