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的心总是被他的学生占得满满的。上世纪60年代,在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时,由于当时经济十分困难,学生大量流失回家,冯志远焦急得嘴角一串串起泡,一有空就往辍学学生的家里跑,与学生的父母促膝谈心,鼓励他们咬紧牙关,与孩子一起度过难关。在他的鼓励下,许多孩子又重新打理起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三年自然灾害时,当一些教师成天为吃饱饭而“另想办法”时,冯志远却利用早中晚休息时间对学生认真进行辅导,坚持对每篇作文面批面改。当时尽管生活十分清苦,但冯志远始终微笑着乐观地面对每一个学生,课堂上他激情飞扬、妙趣横生,教室里师生们不时传出的朗朗笑声,感染着清贫之乡的每一个人。与自己的恩师患难与共的学生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时说:“冯老师以他的爱心、乐观和丰富的知识,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困难年代里的孩子,都留在了学校。”
在冯志远的眼里,他所有的学生都是可爱的、向善的、可塑的。“冯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从来都是鼓励,他看到的只有优点。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做得没有像冯老师说得那样好!”他的学生王泽娟这样说。孙斌是冯志远教过的另一个学生,这个小男生刚进校时一点不爱学习,一摸书就瞌睡,可冯志远依旧和他亲若父子。由于学习无望,家里人曾一度想让他回家种地,但冯志远坚决不让,硬要孩子学到高中毕业。他每天把这个学生叫到宿舍,让他坐在屋内唯一一张书桌前,自己躬着身子站在一旁耐心地辅导。孙斌高中毕业后冯志远又出钱及时鼓励他学一门技术,以自食其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孙斌靠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成了家、立了业不说,还经常去帮助身边那些有困难的人。他说,他永远记得冯老师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做人最重要的是上进和勤奋,一辈子都要坚持去做实事和好事。”
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冯志远要离开这所学校。学生舍不得自己敬爱的老师,冯志远更是离不开和他朝夕相处的学生。在冯志远离开学校的那天,从宿舍到校门口,百余步的距离,他一步三回头,摸摸这个的头,拉拉那个的手,步子沉得就是迈不开。有几次,他狠狠心都上车了,但不知被哪个学生拽住了衣角,只得又下来。
几十年来,冯志远对西部农村教育事业的执著是出了名的,虽然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下教师,却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始终追求着崇高的人生目标。为了让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成为一眼源头活水,他总是抓紧分分秒秒如饥似渴地坚持学习,从来没有在晚上12点以前睡过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中学的学习资料非常匮乏,他就自费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并让他的妻子从遥远的上海给他邮寄有关资料。可谁能知道,冯志远早年就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俗称“夜盲症”,据说这种病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能用眼过度。可是,这对冯志远来说不可能做到。眼睛不好使,他就趴在桌子上用放大镜一行行阅读书报,一字字批改作业;后来眼睛实在看不清楚时,他就让学生读书、读报给他听。再后来,起早贪黑地备课、批改作业,使他双眼的视力持续下降,不久双目就彻底失明了。那一晚,他一夜没有开灯,一夜没有入睡,想到自己在三尺讲台上一步步变成了一个盲人,他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扎根边疆,为边疆建设培养人才是他一生的追求,他无怨无悔。他想,自己虽然已彻底失明,但知识依然还在,手脚仍然健全,只要意志不垮,照样可以把学生教好。
第二天,学生们担心他将从此离开学校,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拄着一根细细的竹竿摸索着又出现在讲台上,见此情景,许多学生都哭了。自此之后,学校多了一位盲人老师,他开始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课,而且这一上就是5年。没有办法备课,他就把学生叫到自己的宿舍,提前让他们将所学内容读给他听,然后再凭借着记忆给孩子们讲课;不能批改作业,他就在学生做完作业后,再一道题一道题讲解答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事迹材料冯志远事迹:一辈子认准教书育人(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