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管好“集体”这本账
??创业难,守业更难。面对几亿元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作,面对世纪之交“两烟”企业经济的滑坡,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二次创业”,大营街党总支、居委会一班人居安思危,沉着应对,作出了“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以生态农业推动旅游业,发展大营街品牌经济”的新的战略决策。
??市场经济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营街人在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过程中,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二次创业”中展露头角。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大营街就利用企业积累,采取集体投资与群众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分配、统一管理,开始了“旧村改造”。在新一轮的小城镇建设中,他们又请省设计院重新规划设计了《大营街居委会集镇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先后投资2亿多元,把村庄道路全部修建成城市道路,在旧河滩上建成占地230亩的汇溪公园,恢复重建了佛教圣地——玉泉寺,建成了占地1.31万平方米的汇溪娱乐城,建成了占地14亩的大营街综合集贸市场和日产水3000立方的自来水厂。大营街居委会还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村办电视台——汇溪电视台。为全村居民安装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配备了液化气灶具。2000年,大营街又提出了全新的农业发展目标——生态农业,成立了汇溪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种植花卉420亩。又投资近亿元,建成了占地800多亩的汇龙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和玉泉湖公园。2002年,大营街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近亿元的汇溪大厦正在开工建设,房地产业在大营街悄然兴起。
??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大营街工业发展再次注入了新活力。2000年,玉溪市水松纸厂和滤嘴棒厂双双获得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营业收入和上缴国家税金均居全省乡镇企业之首。玉溪市水松纸厂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松纸企业,建厂至今,累计上缴国家各项税金近亿元。今天的大营街,逐步形成以卷烟辅料配套产业,促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工业经济在整个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超过99%。
致富思源:不忘“两委”这班人
??经济的大发展给大营街人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大营街居委会95%以上的劳动力已经进入到二、三产业,每户人家都拥有了三楼一底的“小洋房”,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8平方米增加到了56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39平方米。
??大营街百姓还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福利制度”——一出生就有平安保险;年满3岁免费入托,一年四季四套衣服;从小学至大学有助学金,学成后若愿意回家乡,视其特长或专业安排就业;参军入伍,每年仍按大营街人均收入的80%分配,服役期满转业回乡作为安家费一次兑现;年满55岁的妇女和年满60岁的男性退休领取养老金,安度晚年;大营街还为村民们存着1600多万元的保险金;此外,大营街每户农民都有三本供应证,水电、燃气和肉、禽、蛋、油及蔬菜均免费消费。
??“吃水不忘挖井人”。1987年,大营街办事处买了一辆拉达轿车,群众朝拉达轿车吐口水,认为干部搞特殊。10年后,大营街居委会干部坐上了奔驰轿车和丰田越野车,群众却说:“干部们坐上直升机才好呢,他们跑得快,办事效率高,我们大营街就发展得更快、更好。”
??大营街居委会能够稳步发展,富甲一方,成为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有一个能带领村民艰苦创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批“一心为民”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任新明就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带领20多人在建筑行业闯荡,把队伍发展到了400多人。正是任新明的无私奉献,把自己的50万元积累毫不犹豫地交给了集体创办芝麻片厂和红砖厂,大营街才进入兴办集体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
??大营街党总支、居委会一班人,始终不渝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顽强地推动着大营街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大营街,当“老板”腰缠万贯不稀奇,而当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才令人尊敬。近10年来,有近百名具备管理才能、热心集体事业,有文化素质的农民加入了党组织。大营街几乎所有的企业领导岗位,都由党员任职。党总支说话办事一呼百应,畅行无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事迹材料党员先进事迹:共同富裕路更宽(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