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保红线,管好地。积极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变“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部门“强”管理。全系统要把发现率、制止率、报告率、查处率“四率”作为评价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标准,全面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责。第二,社会“广”发动。全面推广聘请土地协管员的做法,广泛发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耕地保护工作,使各类信息反馈能够及时、准确,从而争取到耕地保护的主动权。第三,监督“明”公示。在每个乡(镇)、村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公示牌,主要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周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明显的保护标志,向社会公示基本农田的方位、面积、保护措施、责任人、举报电话等,形成广泛的群众监督体系。第四,管护“全”覆盖。耕地保护责任状逐级签到农户,构建“市、县、乡、村、组、农户”六级责任网络,确保**市基本农田保护率稳定在85.5%以上。三是保矿业,找好矿。振兴矿业经济,关键是要出成果。地质找矿要取得成果,就要以找大矿、找好矿为目标,科学规划,统筹管理,进一步优化地质工作布局。第一,完善地质工作的投入机制。
今年,省政府已经设立3亿元地质勘查基金,主要用于省内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省厅也设立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实施“特色资源紧缺资源找矿工程”,首期1.3亿元资金已经启动运作。**市将积极争取省勘查基金在本地开展探矿活动,尽可能争取多发现矿产后备资源。第二,完善地质工作的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地质找矿成果奖励办法,鼓励和促进地质勘查单位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加紧对**市优势矿产如陶瓷土、高岭土、煤炭等资源的勘查工作,努力实现勘查开发秩序明显好转、矿山开发布局明显合理、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矿业经济总量明显壮大等六大目标。第三,完善矿产资源的整合机制。关闭生产规模过小的矿山,保留部分已上规模的矿山。在此基础上,对**市矿产资源进行重新规划。计划用3-5年时间,建成一批达产达标的矿山企业样板,通过资源整合,使现在矿山数量减少30%,到2015年全市矿山企业数量控制在800个以内。四是保民生,维稳定。重点要做到“增民利、解民忧、保民安”。第一,增民利。要依法做好农村土地登记、确权、颁证工作,进一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按照新地征地补偿标准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到位。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指导,积极探索货币安置、征地费入股安置、保险基金安置、留地安置、调地安置、低保安置等多种补偿安置模式,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第二,解民忧。要本着“信访无小事”的原则,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妥善处理国土资源利益纠纷,坚持对每宗信访件做到“四定”,即定责任领导、定责任人员、定解决方案、定办理期限,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第三,保民安。**市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全市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3600余处,多分布在偏远山区,规模较小,突发性强,危害性大,治理难度也大。为弥补地质条件的“先天不足”,**市在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的同时,对已经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性质和规模,着手实施永久性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害。五是促和谐,建机制。主要探索建立“七个机制”:一是土地置换机制。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图件为基础,开展废弃矿山、工厂、公路和闲置宅基地的清查工作。二是探矿找矿机制。以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对全市紧缺和急需的钽铌、优质瓷石、煤、水泥用灰岩,实施整装勘查,集约开发,力争取得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三是执法监管机制。继续巩固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的成果,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分区监管工作机制,推动执法监管由重一家负责向重共同防范转变。四是地灾预防机制。今年努力建成1~2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争取用5年时间完成全市所有山区丘陵区县(市)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五是利益调节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造地与用地相挂钩、节约集约用地与土地利用指标“两个挂钩”机制。六是队伍保障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行党政分设和干部异地交流机制,使系统内广大干部全身心投入工作。七是环境优化机制。建立用地审批“快速通道”,定期深入基层进行“现场办公”,主动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工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验材料国土局七个转变思路保障发展新局面经验材料(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