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构建了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机制。2008年,全国煤层气产量达到58亿立方米,利用25亿立方米;已建成煤矸石、煤泥、瓦斯电站230多座,装机总容量约2000多万千瓦,建成煤矸石砖厂400多座,年生产矸石砖约80亿标块,建成煤矸石水泥厂98座,年生产矸石水泥1950万吨,建成水煤浆厂20多座,年生产总能力3000万吨。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机制初步建立。
新型煤炭投资体制初步形成。60年来,我国煤炭建设由政府投资到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投资,发生巨大变化,煤炭产能建设速度大幅增长。“十五”期间和“十一五”前三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789亿元,是“八五”和“九五”期间全国煤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4倍;2006年至2009年8月,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总额完成7103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额的近3倍。
确立了煤炭市场化改革发展方向。国家推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推进煤炭订货制度改革,按市场需求,供需双方自主协商定价机制稳步推进;建立煤炭成本完整化机制,初步建立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反映环境损害和煤矿安全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了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稳步提高。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盈利总额达到了2100亿元。
实现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国家加大煤矿安全整治力度,煤矿安全投入大幅增加,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2002年6597人降到2008年的3214人,下降51.28%;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4.94下降到1.18,下降76.11%;2009年前8个月,全国煤矿事故起数1091起、死亡1682人,同比分别下降了16.3%和20.3%,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922。
职工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更加重视职工物质和文化生活,职工队伍受教育年限和技术素质明显提高。煤矿职工收入增加,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工程取得进展,一大批矿工乔迁新居,矿工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二、展望未来,煤炭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和支持煤炭工业发展,确立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发展方针;为加快煤炭工业的改革发展,从体制、机制、法制、投入和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教育培训等方面相继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并将进一步推进煤炭工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更加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坚持推进科技进步,注重职工教育培训;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可持续的新型煤炭工业发展之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国13个大基地建设将取得新进展,产量比重将逐年增加,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加快推进,大型煤炭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发展战略格局将逐步建立,煤炭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全国大型煤矿产量将超过50%,形成8个亿吨级和10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
煤炭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坚持推进煤炭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技术创新机制;围绕大功率采煤机、岩巷掘进机、露天开采设备、大型运输提升和先进洗选设备的科研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国家机械装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煤炭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率显著提高,千万吨级的综采配套装备攻关取得成果;煤炭工业基础理论研究、煤炭液化等关键技术工艺研发、新技术推广取得重大突破。
煤炭经济发展方式将出现实质性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反映煤炭市场供求关系、煤炭资源稀缺、环境与安全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煤炭成本完整化,煤炭与相关能源产品价格关系将逐步理顺;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通过加大矿井废水、煤矸石、煤泥、粉煤灰、塌陷地等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体系将逐步形成,煤炭经济将逐步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转变。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达到50%以上,煤矿原煤入洗(选)率70%以上,矿井水达标排放、利用率90%以上,煤矸石处理利用率70%以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交流材料煤炭工业辉煌成就交流材料(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