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必须以引进建设龙头加工企业为突破口,促进农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带动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经营观念的转变,增强产业化的原动力。
一个成功的企业就是一个产业的火车头。在蒙牛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扶持了养牛户20万户,乳业生产直接招收员工万余人,创造间接就业岗位数十万个,产业链条辐射百万农牧民,是内蒙古最大的“造饭碗”企业之一,也是全区最成功龙头带产业的典范。我旗有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肉食品、葵花、玉米、番茄、荞莜麦等特色、绿色产品产量大,市场前景广阔,适宜于搞产业化经营。但目前仍然处于原料出售阶段,农牧业经营方式落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农畜产品加工、增值,再加工、再增值的生产模式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肉羊养殖业,经过几年的政策推动和扶持,在农区已经具备了100万只肉羊的生产能力,且改良程度较高,初步形成了以肥羔为主的肉羊生产基地。同时由于牧区收缩转移战略的实施,将为农区扩张饲养总量提供大量的羊源,引进建设大型羊肉深加工企业的条件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必须整合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提供最大限度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乌加河镇为中心建设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下大力气引进、扶持、壮大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现有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加工能力。2006年在乌加河镇力争引进安穆娜肉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年加工80万只肉羊的现代化肉食品加工厂;在德岭山镇引资建设甘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发展甘草种植订单农业;做大做强德岭山葵仁加工企业,继续挂靠安徽华泰集团在乌加河镇进行花葵仓储,发展壮大葵花特色产业;做好石哈河地区旱地小麦、荞莜麦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商品申报认定工作,并要扩大种植面积,建好生产基地,发展有机食品特色产业。同时,要把组织化作为连接企业与农牧民的桥梁,推广乌加河镇创办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大力扶持和发展协会、种养联合体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以此实现农企双赢,进而结成利益共同体。“十一五”期末,肉养饲养量达到450万只,出栏率达到6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精加工率达到50%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率达到60%以上。
(三)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必须加快甘其毛道和金泉重化工基地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形成新的后发优势。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规划先行,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继续完善口岸产业、城镇规划和水、电、路、通讯网络规划,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争取建设项目,公共设施全部采取BOT、TOT等市场化方式运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争取口岸给排水、集镇道路、联检大楼配套、通道改造及中蒙铁路等项目。采取BOT方式建设口岸至海流图二级公路。人口达到2万人,城区面积达到2.58平方公里。加大口岸常年开放争取力度,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取得蒙方煤、铜资源的开采经营权,掌握进口主动权,过货量达到5000万吨,打造国内过货量最大的陆路口岸和连接亚欧的重要纽带。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2万人,城区面积达到2.58平方公里。加强金泉重化工基地政策措施和服务机构等配套建设,制定出台重化工基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项目准入等规范性文件,基地实行封闭运行,一个窗口对外,基地企业项目审批、收费、检查等职能逐步由基地管委会办事机构单独承担,建立简便快捷、公开公正的办事程序,为基地企业和项目建设、生产、运营提供更加良好的条件。完成基地的产业规划和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区域工业城市规划,分步开发、滚动发展,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经营权、公用设施冠名权等,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切实加快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等投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产业准入、资源开发整合等政策措施,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切实协调解决好项目建设中涉及的征地、用工、用电、用水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和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全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亲商、爱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引进、培育一批有实力、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专业人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考察报告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报告(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