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金线泉
3、个人感想:”金线泉位于趵突泉东北侧,尚志堂与皇华轩之间。泉池呈长方形,
原长4丈,宽2丈。金线泉的左侧就是柳絮泉,在金线泉与柳絮泉之间有一个长方形的洞口,该洞口位于金线泉的左石壁下方中间,连接着柳絮泉,不知洞口是否流通。如果洞口是流通的话,那么柳絮泉的泉水有可能是经金线泉而流入到柳絮泉内,这样的话,那么柳絮泉的泉水就与金线泉的泉水是一致的。在取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金线泉的泉眼,虽然很小。但它存在。金线泉的泉水有些混浊不清,泉水保护措施不是很好。
五、皇华泉:金线池东涌碧泉,皇华使节耀齐川。圣恩浩荡宽如海,散作甘霖遍八埏。1、历史、文化:皇华泉(亦名木鱼泉),其名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华”的词义是皇帝派来的使者,此后,人们又进一步引申为称颂使臣。至于“皇华泉”是为纪念或颂扬哪朝哪代哪位使节而得名,已无从可考。有人说,这个使者是汉文帝刘恒派来济南笔录今文《尚书》的晁错。但老济南说,皇华泉是人们用来纪念大舜的。相传古时历山(今济南千佛山)下有三首蛇为害,舜奉尧的命令率勇士斩杀三首蛇,为百姓除害。后来当地百姓便以趵突泉畔两眼并排的清泉纪念舜。一为皇华泉,称颂舜秉承尧的旨意施恩于民;一为卧牛泉,纪念舜曾耕于历山。
2、个人感想:皇华泉在柳絮泉西、趵突泉公园鱼展室门前东侧,与卧牛泉相对。
如今的皇华泉呈长方形,长6.3米,宽4.1米,深2米,周围绕以石雕栏杆。水自池底沙际涌出,然后由暗道流入趵突泉。池内北壁嵌“皇华泉”石刻,为1980年济南当代书法家魏启后题写。2004年4月新评出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皇华泉名列第3位
皇华泉的泉水上面漂浮着许多杂物污染了池水,影响了池水.留给游客不好的印象.在皇华泉的对面便是公园泉水的地下水位表。随时随刻的告诉我们济南地下水位的高低,同时也可以起一个警示的作用,要求人们保护泉水,爱护泉水。在水位表的四周是喷水的龙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像池中央喷水,使得池内的水一直满满的,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皇华泉取水
在皇华泉正对着的就是皇华轩.部分游客在这购买一些特产带回家.
六、卧牛泉:昔闻陶墓有牛眠,今见齐州溢井泉。千载历山遗胜迹,秋风禾黍满虞田。
1、历史、文化:据《吟卧牛泉》诗中“千载历山遗胜迹”、“今见齐州溢井泉”的诗句,可见此泉出露较早,当年泉水喷涌极盛,常年满溢。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均收录。因常有耕牛躺卧泉旁休息的传说而得名。
2、个人感想:卧牛泉位于趵突泉公园鱼展室前,东邻皇华泉。泉池呈长方形,池壁用块石垒成。池长6.3米,宽4.1米,深2米,水自池底沙际涌出,晶莹碧透。北岸石栏上嵌“卧牛泉”名刻。在卧牛泉的左边是柳絮泉、皇华泉、金线泉,这四个泉池集中在一起,使得我们的调研活动得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其他泉水,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卧牛泉取水
七:趵突泉:渴马崖前水满川,江心泉迸蕊珠圆。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泉。
历史、文化: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泺源堂之前,趵突泉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比之为“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景致极佳。泉池中放养金鱼,大者长逾三尺。泉东侧隔来鹤桥有望鹤亭茶社,专为游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如今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筑“泺源堂”(现为清代重建),堂厅两旁楹柱上悬挂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对联;西南有明代建筑“观澜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池东为“来鹤桥”,桥南端耸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考察报告关于济南趵突泉公园之园内14名泉的调查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