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七,当代清明节动向
第一,提倡"绿色祭奠".每次上坟扫墓时,在墓旁种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统一规划埋葬地点,不允许私建小坟头.将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为小雏菊,长寿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供人们祭奠亡人,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时代的气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将焚烧纸,送灯等行为改为祭奠诗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菊花等.传递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
【调查总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要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调查背景】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考察报告《走进清明节》调查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