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流域机构在调处省际边界水事纠纷工作中的权力极为有限
流域管理机构在省际水事纠纷调处工作中的权力有限,在地方政府中没有行政权力,也没有强制手段。《水法》规定了流域机构负有协调和处理省际间水事纠纷的职责,但是履行职责的权力没有赋予,水利部对流域管理机构的“三定”方案中也没有相关授权。流域管理机构在调处省际间水事纠纷时,可进行裁决,但有关各方不遵照执行如何处置,这方面法律上有空白。
四、对做好省际水事纠纷调处工作的建议
事实证明,目前,流域管理机构在省际水事纠纷调处工作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要把做好省际水事纠纷调处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的高度来认识、来解决问题。
(一)加强省际水事纠纷预防工作
解决水事纠纷,必须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1、加强水利规划与规划实施工作
水利是一个庞大的、多元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开发利用水资源与防治水害,必须首先从全局和宏观上、从战略布局上进行统筹安排,才能做到全局上合理,又兼顾局部利益和要求,形成和谐的水事秩序,这样就能预防和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水事纠的发生。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凡是规划比较合理并能按照规划实施的工程项目,效益都比较好,纠纷也较少;凡是缺少统一规划或者虽有规划但调控不力或者未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在宏观失控下修建的工程,往往带来难以处理的后遗症,形成引发水事纠纷的隐患或者酿成省际水事纠纷。在水事矛盾复杂、水事纠纷多发的地区,只有通过制定规划,才能统一认识、协调矛盾。近年来妥善处理水事纠纷的经验充分说明,凡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的原则处理的水事矛盾,均得到解决,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2、强化流域机构管理职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有效管理
**流域省际边界地区的水事纠纷有一部分是由于水资源无序开发利用而引起的。按照《水法》等有关水法规的规定,依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有效管理,对预防水事纠纷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水法》第二十条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利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第十八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截(蓄)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十一规定了用水优先顺序,即“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同时对更改、排水、水土保持、水能利用、水利发电、水运、水产、竹木流放等方面,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
3、依法对涉水工程建设实施有效管理
涉水工程建设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河道行洪断面,抬高了河道汛期水位,增加河道防洪工作安全隐患,增多河道防汛抢险工作排查工作量,影响堤顶路面畅通,给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水法》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铺设管道、电缆,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占用农业灌排设施的行为做了规定,据此,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边界河道和跨不同行政区域的边界河道上新建水工程,应当经双方协商统一,编制防洪规划,并经有管辖权的主管机关批准;对于其它涉水工程,应编报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并经有管辖权的主管机关批准,避免水事纠纷的发生。
4、依法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使用实施管理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地区各部门竞相开发利用的形势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纠纷必然增多。要避免省际水事纠纷,就应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分配。水资源是有机整体,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对水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在水资源开发中如果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引水、排水和排污,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必然损害对方利益,必然会引发水事纠纷。水事纠纷实质上是权益争端,只有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使用,才能有效防治水事纠纷。实践说明,只有依法加强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才能预防和减少水事纠纷,妥善处理水事纠纷。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调研报告关于**流域省际水事纠纷情况的调查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