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警评价考核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劳教场所衡量民警的工作成绩,往往简单地与脱逃率、工作出勤率、领导满意度等相挂钩,缺乏一套科学可行、全面衡量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的结果,会对民警的心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民警由于劳教人员脱逃受到处分,从此一蹶不振,不思上进。而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很容易在民警之间相互传染,最终造成人心涣散,工作下滑。
三、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由于产生民警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是来自家庭、单位及管理教育工作中的压力,所以要切实有效地帮助民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必须从家庭、单位和个人三个方面入手,使大家共同关注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为改善民警心理素质,预防民警心理障碍做出努力和贡献。
(一)加强民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在劳教民警中大力开展“三观”教育活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而且可以调节个人行为。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武装全体民警,使他们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以宽阔的胸怀和伟大的理想、信念,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因素的侵入。劳教所领导要掌握民警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民警容易在工作岗位变动、家庭异常等情况时出现思想波动,形成心理压力,因此,要对民警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关注。民警工作岗位调整、犯错误受到处分、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时都要进行谈话;家里出现天灾人祸时要及时家访看望;关注民警的婚恋问题,对家庭、婚姻出现问题时要及时疏导。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民警心情舒畅。
(二)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缓解劳教民警心理压力。各级领导要以爱护民警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要明确基层民警的职责和工作量,加大劳教场所的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效率,改变不讲效益的人海战术,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同时制定民警休假制度,保证基层民警的节假日和必要的休息时间,防止他们带着心理疾病上班。要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警察队伍的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各单位在制定管理目标时应切实可行,定好每个岗位的操作规范和程序,让每个基层民警不仅能明确目标,而且能找到差距,使他们在开展工作时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在考评考核时要公正、公平、公开,增加透明度,善于维护基层民警的自尊和促进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民警创造一个公正、平等、竞争、和谐的外部环境,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失调、行为失范等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民警个人调适心理压力的能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主要有三,即个人、工作单位和家庭,其中个人因素在三种途径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作单位和家庭仅仅起着一般性的影响作用。由于劳教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民警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其很好地履行职责。从个人方面来说,一是要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他人交际的性格,消除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疲劳,创造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二是要不断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基层民警要有危机意识,主动去学习,努力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让自己的综合素质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样才能胜任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工作职能,在劳教人员面前树立起信心和权威,摆脱因知识面狭窄而造成的对劳教人员管理不到位、教育没成效的窘境。三是在必要的时候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并学会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控制。劳教民警心理压力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一味地否认和压抑,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本可以从容解决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所以,有心理疾病的民警应该主动向心理机构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得排除心理压力困扰的方法和技巧。劳教场所也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建立民警心理健康保护机制,配备必要的心理咨询人员,进行民警心理疏导,将保证民警心理健康作为从优待警的一项重要工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调研报告劳教所民警心理健康调研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