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丛子》现存版本的篇卷分合及其变化
今存《孔丛子》版本较多,十卷、七卷、五卷、四卷、三卷、二卷、一卷及不分卷本,都有保存。其中,五卷、四卷、三卷、二卷、一卷及不分卷本,对原文有所删节或节录;三卷、七卷与十卷本则比较完整。我们可以沿波讨源,考察这些版本的分合与流传情况。
一、全本的篇卷分合
《孔丛子》篇卷完整的早期版本,主要有七卷本与三卷本。十卷本也比较完整,且保留有日本人冢田虎的注释。 1、七卷本
史书最早著录《孔丛子》为7卷,如《隋书?经籍志》与新、旧《唐书》、《宋史》等,皆是。宋代私家目录书如《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其他书籍如《容斋随笔》、 《玉海》、 《子略》等记载的《孔丛子》,也都是7卷。这说明历史上很早就有《孔丛子》七卷本的流传。
明代以后,七卷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为常见,主要来源于北宋宋咸注本。今国家图书馆见有明洪武元年刻本,半页8行,行17字,四周双框,白口,黑尾。题“孔丛子七卷释文一卷”。卷首为宋咸《进孔丛子表》与《注孔丛子序》。内文无注。这个本子,虽然馆藏著录为“孔丛子注”,其实内文并没有注释,仅有宋咸的进表与序。明初刊刻的本子,大多有这种情况,
就是书名为“孔丛子注”或题名“宋咸注”,但文中实为白文。这说明,后世流传的七卷本,大多源于宋咸注本。根据宋咸的《注序》与《进表》,我们可以对当初宋咸注本的原貌,略窥一二。当时宋咸这个注本,与以往本子有很大不同,就是他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补:“取诸史以究寻,用群经而忝验,既指归而斯得”、“臣凡百购求以损益补窜”,可见曾据史书与群经校补。二,删:“复删定以无繁”、“有语或浅固,弗拯于道,疑后人增益,乃悉诛去”,可见曾对其中繁复、增益的材料进行了删节。三,注:“为注之文,广析其理。”四,定:“所造《孔丛子》七卷,谨写成五册。”共23篇,《孔丛子》6卷21篇,《连丛子》1卷2篇。
当时宋咸参考的版本有两种,一种是三卷本,如其云:“上卷盖阙里之事业,中篇乃圣人之子孙。”在这里,他提到的“上卷”、“中篇”,指的就是“成书虽在”中的“成书”而言。宋咸没有提到下卷的情况,据其意推测,下卷应该就是《连丛子》。王尧臣《崇文总目》著录有《孔丛子》三卷本,而宋咸注书之嘉祜三年,正是王尧臣卒年,则宋咸能够看到三卷本的《孔丛子》。另一种,应是七卷本,即其在序中所言:“凡二十一篇,为六卷”、“《连丛》上、下篇为一卷”。由此看来,三卷本早在宋代,甚至宋前就存在了。此本有阙文及文字错乱的情况,如《连丛子?叙世》内“从旧讲堂坦然”之后的文字,由“至里门”到“子丰生子和”文字阙,凡288字。《连丛子》上篇中,《左氏传义诂
序》羼夹在《叙世》篇内,显得材料比较杂乱。有的本子如《汉魏丛书》本,将《左氏传义诂序》置于《叙世》篇后,就显得比较条理。这样看来,宋咸七卷注本,是在参考宋七卷本与三卷本基础上重新校定而成。也就是说,宋咸可能是以宋前七卷本为底本,同时根据当时的三卷本对其刻本进行校勘的。
明代以后的七卷本,大多保留了宋咸全注或简注。据我们所见,国家图书馆藏有一种七卷本,半页8行,行14字。四周双框。卷首为宋咸进表与序,题“宋咸撰”。卷1有周叔驶藏章。书内有宋咸详注,字大清晰。还有一种七卷本,线装抄本,也保留有宋咸注,半叶10行,行20字。前有宋咸进表与序。文内注释文字为双行小字。书末朱字小注称“丁亥三月用毛斧季家宋本校”。这两个本子,都没有王蔺跋与宋咸《释文》。
清代还流传有宋椠七卷巾箱本。乾隆年间阮元辑《宛委别藏》本,即为景钞宋巾箱本。阮元景抄宋本,不知得自何处。但清陈锡麟刊刻的仿宋巾箱本,则是据其本人收藏的宋椠本翻印,现藏国家图书馆。历代目录书对宋巾箱本鲜所著录,陈锡麟收藏的原本,如果确如其所说为宋椠,不但说明宋巾箱本在清代还有流传,且其版本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虽然陈锡麟说“硖山蒋生、沐广文别下斋藏有七卷本,纸墨少逊。广文言是仪征阮相国藏本”,但阮元藏本乃乾隆年间所辑,不一定是宋椠。《读书敏求记》章钰补辑称“劳权云丹铅精舍有影宋巾箱本,钰案宋巾箱本孝慈目云系安正堂刊本,瞿目云明人翻梓有‘程以进’一行”云
云。这个巾箱本,是明人翻刻,也不是宋本。另外,陈锡麟称南浔蒋生、上海郁氏亦有此巾箱本,似乎清代流传的宋巾箱本还不止一种。宋巾箱本的体例,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称“前有咸上表及序二篇”,与陈锡麟此本相同。陈锡麟重刊的这个巾箱本,大致保存了宋椠的体例。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也有著录,称“七卷影钞宋巾箱本”、“此本近从宋椠录出,卷数与隋、唐、宋《志》合,洵完帙也”。
七卷本还有民国钱熙祚辑本,文内除有宋咸注外,钱氏等人又据《战国策》与唐宋类书如《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及《文选》注等补校。
清代对七卷本比较重视,曾经出现过将二卷本改订为七卷本的情况。如我们见光绪元年崇文书局《百子全书》刻本一种,藏国家图书馆,半页12行,行24字,白口,单鱼尾。题“清章钰校并跋”。扉页为“光绪纪元夏湖北崇文书局开雕”。卷首为手抄宋咸《进孔丛子表》、《注孔丛子序》、7卷23篇总目。总目前为李濂序。李序下为“潘氏渊古楼藏书记”印章。李序后为一题识,未署名。正文前几页为手写章钰序、识及最后校记。卷末又有刻印《孔丛子总目》,下有“书润藏书”印章。从内容看,此书原分2卷,卷上从《嘉言》至《抗志》,卷下从《公孙龙子》至《答问》,外附《诘墨》。从版本看,卷上为刻印,之后为手抄《小尔雅第十一》;卷下至《诘墨》为刻印,之后为手抄《连丛子》上、下篇。《连丛子》下篇之后为手写王蔺跋。据此可知,
原本为线装两卷刻印本,后被拆开,手抄补为7卷23篇。如“公孙龙第二0”,补者将“0”改为“二”,《诘墨》之下手写加“第十八”,右旁手加“孔丛子卷六”,其余类同。另外,根据其中一个未署名的题识也可证明,总目及李濂序于旧本中当在卷首,后人补为七卷本后,将旧总目与李序移至书末。又据“明本改删宋氏注,并七篇为三卷”,知明三卷本,乃删节宋咸注、《诘墨》、《小尔雅》,合并七卷本而成。根据本书中的题识可知,此本乃经多人收藏、多次校雠的善本。 章钰对此本主要作了如下工作:第一,按照原书行格,补录阙略文字,“记于卷端”。此本所加文字,大半为章钰所为。第二,据宋巾箱本校勘。此巾箱本王亚生题宋嘉祜本,《铁琴铜剑楼藏书目》称为明翻安正堂刊本。吴昌绶对此本所做的工作大一点,先后对其进行了三次校勘:据元刻本一校,此本有宋咸谢赐表、后序及“茶陵桂山书院校正版行墨记”;据《子汇》本复校,篇次、志同宋咸注本:据明七卷无注本三校,此本最佳,半叶8行,行18字,有宋咸进表、注序及《释文》,还有王蔺跋, 《连丛子》有阙文。吴昌绶这个第三校所据的本子,与前文我们提到的周叔?|藏明七卷本相仿,表、序、释文、王蔺跋都有。但那个本子是半页8行、行17字。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著录明刊本,与这个明本极为相似:1卷至4卷板心有“前”字,5卷至7卷并《释文》板心有“后”字。但是,这个本子也是半页8行,行17字。今国家图书馆藏三种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本,版心上为“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孔丛子》现存版本的篇卷分合及其变化-2019年精选文档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