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腧 穴 概 述
概述:
1、腧穴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 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2、别名:节、会、骨空、气穴、气府?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穴位等。 3、腧、输、俞之区别 1)腧穴指穴位的总称;
2)输穴指五输穴中第三穴;
3)俞穴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背俞穴。
一、腧穴的分类 (一)经穴
1.定义: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特点:有具体的穴名;有固定的位置; 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经穴总数:361个
?内经? 约160个
?针灸甲乙经? 349个 ?铜人针灸腧穴图经? 354个
?针灸大成? 359个 ?针灸逢源? 361个
4、主治:本穴所属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二)奇穴 1、定义 :有具体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穴系统的腧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2、作用
1)属经穴的早期阶段,奇穴可作为经穴的补充。如《铜人》膏肓俞;《资生》眉冲。
2)对某此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有奇效。 3、特点 :(1)有具体的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如四关即合谷、太冲;
(2)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
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定名较晚,如太阳、印堂、阑尾; 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如膝眼;
(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 (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如外膝眼即犊鼻。
(三)阿是穴
1.定义: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
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即“以痛为腧”。
《灵枢·经筋》又名“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阿是穴”名称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 2.特点:(1)无具体名称;(2)无固定位置;(3)分布多在病变附近;
(4)以痛为腧;(5)补充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 3、作用
1)多用于局部疼痛性病证;
2)阿是穴是穴位的最初形式,可上升为奇穴、经穴。 4、经穴、奇穴、阿是穴区别表 分类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属十四经 有 无 无 定位 有 有 无 定名 有 有 无
二、腧穴的命名
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千金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一)自然类
1、以天文星辰命名 如日月、上星、天枢等。(会意、假借) 风云雷电(比喻象形)如风池、云门、丰降、列缺 2、以地理名称命名 1)以山(大石山)陵(大土山)丘(大山中间的小土山)墟(大土山)命名 如承山、合谷、梁丘、大陵等。(比喻腧穴的形象凸出部分)
2)以河流海洋命名 如曲池、水泉、后溪、照海、经渠等。 3)以交通地名命名 如水道、太冲、内关、关冲等。 (二)物象类
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 如鸠尾、伏兔、犊鼻、鱼际、攒竹等。
2、以建筑类命名 如曲垣 、天窗 、地仓、玉堂 、内庭、 紫宫、库房、 梁门、府舍等。
3、以生活用具命名 如地机、颊车、天鼎、大钟、缺盆等。 4、以人事活动命名 如人迎、百会、归来等。 (三)人体类
1、以解剖部位命名 如腕骨、 大椎、巨骨等。
2、以经络阴阳命名 如三阴交、三阳络、阴陵泉、 阳陵泉等。
3、以腧穴作用命名 如承泣 、听会、气海 、血海、光明、水分、迎香等。 4、以脏腑功能命名 如魄户、魂门、意舍、心俞(五志) 等。
三、腧穴定位法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1、定义
是根据人体解剖的一些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又名“自然标志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 2、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邻近体表标志的腧穴定位 (1)固定标志
是指不受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
如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及各种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①骨性标志:骨节的突起与缝隙,“骨度”折量即以“骨”为基础,如两眉之间取印堂,鼻尖取素髎。
②肌性标志:肌肉的降隆起与凹陷,如阳溪、尺泽
(2)活动标志
是指随适当的动作姿势而出现的标志,亦名 动作标志、动态标志。包括关节的间隙、肌肉和肌腱的隆起或凹陷,皮肤的皱纹。如张口取听宫、耳门、听会;闭口取下关。
(二)骨度分寸法
1、定义 古称“骨度法”将人体各部按比例分别规定其一定的折算长度,作为量取穴位的标准。
单位为寸,即等分之意。
最早见于《灵枢·骨度》人体的高度及横度均为7尺5寸。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四肢腕踝关节以上及头面躯干部,距离体表标志较远处的腧穴定位。 3、注释
天突:前正中在线,胸骨上窝中央。 歧骨:胸剑联合。 完骨:乳突。
横骨上廉 :耻骨联合上缘。 季胁:此指第十一肋端下方。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 内辅骨上廉 :指股骨内侧髁。 内辅骨下廉:指胫骨内侧髁。 膝中:前平髌骨下缘,后平腘横纹。 直寸:上下前后定穴 横寸:左右定穴
4、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头 部
起止点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至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前额两发角之间 耳后两完骨之间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两乳头之间
腋窝顶点至第十一肋游离端(章门) 大椎以下至尾骶
肩胛骨内侧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腘横纹至外踝尖
折量寸 12寸 3寸 3寸 18寸 9寸 9寸 9寸 8寸 5寸 8寸 12寸 21椎 3寸 8寸 9寸 12寸 18寸 13寸 19寸 16寸
度量法 直 直 直 直 横 横 直 直 直 横 直 直 横 直 直 直 直 直 直 直
胸腹部
背腰部
上肢部 下肢部
5、《骨度分寸歌》
用针取穴必中的,全身骨度君宜悉:前后发际一尺二,定骨之间九寸别; 天突下九到胸岐,岐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 脊柱腧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 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 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三)手指比量法
1、定义
是在“骨度”分部折寸的基础上,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又名“手指同身寸法”,简称“指寸法”。 同身寸指同于人体身寸的比例尺寸。
同身寸取穴法由孙思邈发明并最先使用,记载于《千金方》。 2、分类
1)中指同身寸(直指寸)
方法: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适用:四肢部腧穴的直寸以及背腰部腧穴的横寸
该法与骨度分寸相比偏长,不适合普遍使用。 2)拇指同身寸(横指寸)
方法: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
适用: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横指寸) 又名“一夫法”,夫,扶也;《礼记》“铺四指曰扶。”
方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近侧指间关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宽度为3寸。
适用:用于四肢、下腹部的直量和背部的横量。 4)简便取穴法
定义:采用某些标志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举例:风市、百会、列缺、合谷、劳宫、角孙、血海、养老
四 特定穴
定义: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又名要穴、特要穴。
分类: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穴 (一)五腧穴
1、定义: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
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未指出具体穴名和部位;《灵枢·本输》有穴名、部位,缺手少阴经,至《甲乙》补全。 2、含义、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未端向肘膝关节方向排列。 含义(九针十二原) 比喻 经气流注 为经气所出部位 为经气流过之处 为经气灌注之处 分布部位 分布于指,趾末端 ;本经第一穴 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第二穴 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除胆经外,为第三穴 “所出为井” 喻水之源头 “所溜为荥” 喻水微流 “所注为输” 喻水流由浅入深 “所行为经” 喻水如江河为经气正盛,运分布于腕踝关节以上,前臂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腧穴概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