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融合
作为方法论的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师具体的工作内容是有区别的,虽然设计师的主要工作侧面是解决产品的外部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者、推销员、艺术家等素质,但是他毕竟要作为一种职业,解决整个设计过程中某一个设计环节的问题。他既不能代替厂长、经理,也不可能代替推销员、情报员、统计员和经济核算员,他只能利用相关部门所提供的资料运用工业设计的方法去调整自己的构思,使其设计更加可行可信。所以设计师在整个设计活动当中只能起到一个环节的作用,他必须要与其他环节、部门、人员协调、合作,才能取得现实的物化结果。
当设计师的基本立意确定之后,在与技术衔接的问题上,就涉及到了与工程师的合作问题。目前很多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与工程师之间好像隔着一堵墙,两者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使其设计层次较低,可行性差,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探讨两者融合的条件是十分必要 的。
一般来说,工业设计的工作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产品的造型设计,二是开发设计,三是系统设计。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去探讨设计师与工程师融合的必要条件
设计师主要的工作侧面是解决产品的外部关系以及实现物化过程中技术方面的定性考虑,工程师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处理物化过程中技术问题的量的规定和具体的方式方法。在产品造型设计中,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看,离不开材料、结构、不同形态的过渡、成型方法、工艺条件、设备状况等,这些因素是造型设计活动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实在问题,有一个因素顾及不周,都会失去其设计的现实意义-不具有可行性。当然技术问题应是由工程师来解决的,问题是形态离不开结构,任何形态都是由相应的结构、材料而构成的,设计师进行形态考虑时,就必然要赋予一定结构的设想,其结构自然又要涉及到加工工艺问题,工艺的难易又直接影响着成本的高低、效果的好坏等,这一系列的环节构成了=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知识面广度、深度)会直接作用着这些环节联系的有机程度。因此,设计师对相关的技术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深度,不能简单地认为只须懂得原理就够了,也不能把技术片面地理解为是工程师的事,因为技术是实现设计目的的前提,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技术的含义是广泛的。有与形态直接关系的结构、力学、材料、涂装等方面的技术,也有与造型不直接发生关系的技术(如汽车动力装置),这种直接与不直接的关系,是设计师掌握不同技术知识深与浅的尺度。与造型直接相关的技术知识,设计师必须要掌握到一定的深度,而其他技术可以了解得浅一些。至于相关技术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一般来说,在技术上只要能与工程师在相同的水准上讨论、判断和评价问题就行了。具体地说,设计师应具有在构思过程中能规定所需技术的基本指标、可能性以及通过与工程师讨论能够理解并自行调整设计的能力。这是两者沟通的条件又是实现其设计可行性的条件。具有可行的方案才有价值,转到工程师手里进行技术设计。比如,设计师在进行轿车造型设计时,如果选择钢板成型,就要考虑钢板的模压、拉伸的极限;由机关盖、左右刺、棚、车门等几部分组成为宜;风挡玻璃与车体结合是选用胶贴、把合、橡胶条固定还是金属框镶嵌等方法;涂装采用怎样的方式,什么性质的漆面等等。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形态的效果,它是与造型密不可分的。设计师如果不具备这些知识,一昧地追求所谓\理想的形态\,其设计是难以想象的。充其量只能成为毫无技术根据的试探性劳动,从而失去设计的价值。换一个角度看,设计师不了解这些技术问题,就无法与工程师同桌讨论,往往会提出一些幼稚、古怪的问题,两者无法达成共识。所以两者的沟通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正像对牛弹琴无法共识,是因为两者之间不具有共识的条件,如果抱些草料牛就会摇头摆尾食之乐乎,其中的\草\就是两者共识的条件,那么设计师与工程师沟通的条件首先应该是在相关技术方面具有同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设
计师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设计过程中主动有效地选择相应技术,追求技术与功能的最佳结合,从而起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
两个事物产生空当,就不能融合;事物间接触面过窄,融合的效果就不佳;如果事物相互渗透、交叉就会合成一体,同样设计师与工程师的融合应是双方交融的。一方面要求设计师在技术问题上与工程师应有同等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工程师在考虑技术如何满足形态方面也应具有相应的美的评价能力。心理感受问题有时不能通过确定形式(图纸、效果图、模型等)表达的。往往只能通过意会的方式来理解。这时工程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不然,两者同样沟通受阻,致使设计支离破碎,达不到完美的有机统一。比如,相同的结构,于体量的不同,其视觉感受各异,1米直径的球体与十几米直径的大球在感觉上是完全不同的;固定汽车侧窗橡胶条的宽与窄同样会产生精巧和笨拙的感受;1毫米厚的钢板与3毫米厚的钢板所压制出来的折线的钝锐,给人的印象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工程师在考虑结构的强度或刚性时,要有能力把握因量变而造成不同的审美感觉;要在设计师所规定的允许变化的范围内去主动地把握更加理想的尺度,这样才能实现设计向技术的有机转化。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设计教育应跳出工业设计专业的范围,从人类物化活动的全过程去考察。研究设计教育问题,应该实行全民设计教育,单靠工业设计师不是最明智的办法。
产品开发设计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可以从需要的角度人手,也可以从技术的角度人手。设计师对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得过于浅薄,就等于舍弃了从技术方面人手的机会。然而。人社会往往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应用而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从技术的角度入手往往更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去满足新的需求,利用现成的技术去寻找适合的领域,对跟前技术进行调整去挖据需求的可能,这些恰恰是解决短、频、快、投资少效益高的好途径。比如,设计师所在单位是一个仅有手工铆焊能力的加工厂,能否可以根据类似艺人特点的能工巧匠来设计出介乎流水线和工艺品之间批量不算太大的产品?并且要规定出哪些部分为手工制作,哪些部分归机械加工,然后由工程师分门别类地进行具体的量的设计(如游乐设备等)。这是工业设计自觉调整产业结构,主动寻找需求与技术层次的对应关系,揭下唯高技术才能很好满足需求面纱的机制所在。因此设计师根据所在单位的技术情况完全可以帮助企业开发出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如果设计师对技术问题不敏感、麻木,那么这种损失是十分可借的。所以,设计师与工程师的融合又表现为设计师要主动地与工程师沟通,积极地调动工程师的技术潜能。.设计师与工程师在技术深度上的区别,只是前者着重于定性分析,后者在于掌握量的分寸,前者有不确定性,后者是确定的。
现代设计是一项群体活动,尤其对系统设计而言,更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哪怕是方 案设计也是由多种人才、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完成的。如果说设计师在总体设计上起到建立最 初的设想时,所涉及到的知识领域也是相当广泛的,仅在技术的设想和控制上几乎就要承担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的职责,这样更要求其知识面要有相应的广度和深度。不然,其设想离开科学和技术的支撑只能去碰运气。所以设计师相应的知识深度是与其他专业人员沟通的前提和条件。
设计师与工程师融合的质量,取决于两者对相关知识理解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设计师或工程师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有较大的区别,有的工程师知识面比较宽,对人文方面的知识有相当的见解,有的就是人们常夸的\多面手\,这种人才往往承担着部分或大部分设计师的职责,设计师与他们沟通就非常容易,一点就破。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不需要设计师对技术问题进行过多的考虑。相反,设计师在技术问题上必须给予确切的规定。由于我国现有的教育问题和长期以来加工型企业的机制影响,大部分工程师知识面狭窄,专业性过强,因此,要求设计师对相关技术问题要掌握到一定的深度,主动有效地与工程师融合。
总之,融合是有条件的,与3岁的娃娃谈诗论词是不会沟通的,这个条件就是两者相同的理解力--双方对象性知识领域的涉及程度。设计师与工程师的融合常常表现为技术和审美的交叉,设计师与其他人员的融合同样也表现为相对应的知识的理解。因此,设计师在日常设计活动中要主动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相应的知识深度来创造可行的设计课题。
工业设计呼唤团队精神
工业设计从诞生的时候起,就和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不管是工业设计出现初期,还是现在,有许多的工业设计师都是脱胎于艺术家。对于艺术家,人们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个性鲜明,有自己的思想,用艺术的手段表现自我的思想。工业设计教育在一开始的时候也让学生学习艺术基础课程,象素描、色彩、写生、甚至雕塑,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艺术修养和表现力的同时,学习到了不少艺术家的\个性\。许多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留长头发,穿脏兮兮的涂满颜料的牛仔裤,表面上让其他专业的同学看了羡慕不已,自己也以一副艺术家的派头自居,变的张扬。在这样一种思想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情感,注重自我表现,并且思想中有一种瞧不起同行或同事的感觉,觉得谁都不如自己,并且刻意去排斥别人的设计,即便是好的设计或好的地方也不去借鉴,觉得那样就不是自己的设计,就低人一等,结果是在自己设计的过程中什么都是从头来过,浪费时间,走弯路。工业设计师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于设计是有害无益的。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设计公司都是寥寥几个人,设计公司的数目多如牛毛,设计公司内好的设计师凤毛麟角,这样造成设计公司恶性竞争,设计费用象大白菜一样便宜,粗糙的设计遍地都是,工业设计在国内发展了二十年,依然没有一个形成规模有影响力的设计公司;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工业设计师缺乏团队精神。
通过上面两种现象暴露的问题,来分析工业设计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现在的信息社会,技术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就连微机的标牌生产都可以是一个行业。这种细化为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样也为设计师增加了设计的难度。因为当设计师面临一个新的行业的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产品,而企业又要求尽快的推出新的产品,没有太多的时间让设计师去了解。这需要多个设计师的协同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产品,然后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对于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比如要设计一个空调,在对空调没有了解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进行设计的,仅仅是变化一条曲线,一个曲面,或者什么其他的外观因素,是不能够打动客户,令客户满意的。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是缺乏内涵的,也不可能是好的设计。通过团队合作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效率。可以设想如果一个设计公司有几百名设计师的话,那么几乎每个行业的知识都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和跟踪。不同的小团队可以分工协同工作,并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展思维。比如设计公司的一个小团队设计过音响,那么这个设计公司再接受音响的设计就会容易的多,设计音响的过程中,已经了解音响设计的人员和新设计人员的加入,可以再次扩展设计面,寻求到新的设计突破点,这样能够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的提高,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连刷便桶的刷子也要求有品味、时尚和环境融合,也可以说消费者对于产品越来越挑剔;要想使设计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具有不同消费心理的消费者。如果没有广泛而深入的设计思路是不可能的。如果仅仅靠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准确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如果通
过团队合作以及通过不同设计师的体验和理解,从不同的侧面分析,入手设计,能够设计出好的产品的可能性要大过几十倍。
随着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设计师从事设计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要寻求突破的空间越来越小。对于同一个产品,世界上的工业设计师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计,几乎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或者说有些产品已经经过了无数代的进化,已经具备了一些非常完美的设计要素,要想简单的寻求新的创意几乎不可能。例如笔记本电脑的设计,现在设计一款笔记本电脑的难度应该比笔记本电脑刚出来的时候增加几倍,原因是在技术没有获得很大突破的情况下,经过无数设计师的努力,笔记本电脑已经进化到一种很完美的程度,要想寻求到新的设计突破点,设计出新意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仅仅是外观的设计,那么还是在原来的水平上原点转圈吧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够团队协同工作是很难设计出好作品的。
应该说,工业设计是为公众服务的,是为公众和社会创造满足人们情感需求和功能需求的产品,是一种务实的工作。当代的工业设计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大师的时代已经开始终结,接下来是设计团队的时代。国外的设计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看到,设计界设计大师的名字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著名设计公司得到人们的认可。比如:青蛙设计公司、FITCH、IDEO等设计公司,这些设计公司无一不讲究团队合作。设计需要开放的环境,如果封闭守旧,只有死路一条。对于设计公司来说,只有通过团队的合作,才能不断的壮大自己。通过规模的效应,吸收越来越多的优秀设计师加盟,这样将来可以设计出更优秀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王授之先生说过,工业设计师很重要的一种素质就是合作精神。现在国内工业设计界宁做鸡头不作象尾的思想比较严重,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设计师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开放的心胸,不能够接纳别人的观点,不肯承认别人好的设计,有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感觉。这对于我国整个工业设计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面对WTO的挑战,国外的大设计公司已经蠢蠢欲动,开始渗透中国的市场,如果国内的工业设计师不能够改变观点,不能够发扬团队精神踏实做设计,还是采用游击队打游击战的方式,将来真个中国的工业设计将是国外航空母舰式设计公司的天下,最后中国的工业设计师只能给国外的设计公司打工。
当然团队合作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有好的设计,但团队合作设计出好产品的几率和效率是个人能力无法比拟的。还有就是团队合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自我,而是应该将自己的个性和见解融入到团体的个性中,在团队的成功中体现自己的成绩和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工业设计需要团队合作。工业设计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素质和合作能力。尤其中国的工业设计更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规模较大的设计公司或设计团队的出现,只有优秀设计公司和设计团队的设计水平才能体现一个国家总体的工业设计水平,个人的设计能力再高都不能表明这个国家总体的设计水平高。中国工业设计应该向规模化的设计团队努力。
绿色设计分析
绿色产品、绿色包装对我们已不在陌生,在新世纪的今天绿色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明白绿色设计的重要,怎样能使生产产品尽可能少的污染环境或是零污染,怎样使产品在使用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怎样是产品在失去使用价值后,达到尽可能多的回收--是绿色设计所要解决的设计问题。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是20世纪80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在漫长的人类设计史中,工业设计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城市中,一堆堆工业
废品充斥着钢筋水泥筑成的街区的每一个角落,滚滚浓烟无情地洗卷着往日那令人大发感想,令百姓神往的天空。蔚蓝的天空已不再那么清澈,新鲜的空气也已混杂了废气,大量植被遭到破坏,引起水土流失。
工业文明的结果给人类自身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各种疾病时起彼伏。先觉的人们终于发现人类已陷入了前后两难的十字路口。生态环境的不平衡,人类赖以生存的危机已经出现。如何面对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如何使得人类既能不断推进工业革命,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又能够继续在地球上繁殖发展。绿色运动的口号在此背景下便应运而生了。而且,它一发不可收拾,它唤醒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鸣,它唤醒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绿色\一词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名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工业设计师的职责和作用,绿色设计也就应运而生。
一 . 绿色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也称为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环境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等。虽然叫法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即减量化(Reduce),回收(Recycle),重复使用(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二 . 绿色设计的内容
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1).绿色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
一方面,不能把含有有害成分与无害成分的材料混放在一起;另一方面,对于达到寿命周期的产品,有用部分要充分回收利用,不可用部分要用一定的工艺方法进行处理,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综合考虑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的处理方法等
3).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设计师要使所设计的结构易于拆卸,维护方便,并在产品报废后能够重新回收利用。
除此之外,还有绿色产品的成本分析,绿色产品设计数据库等。
三. 绿色设计的方法
1).模块化设计
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
模块化设计既可以很好的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质量,方便维修,有利于产品废弃后的拆卸,回收,为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供必要条件。
2).循环设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工业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融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