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苏联 A.变革小农经济势在必行 B.国家工业化建设举步维艰 C.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凸显 D.确立斯大林体制符合国情

2.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

A.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B.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 C.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D.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

3.据统计,苏联1955年有集体农庄87500个,到1964年只有37600个,国营农场的数量则从1953年的4587个增加到1964年的10078个。这一变化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A.意图协调苏联经济发展

B.侧重点放在农业领域 C.结束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D.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4.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

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

B.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5.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6.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 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 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7.2016年3月,俄罗斯人以执政前后国家十个方面的变化为标准,评价20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十位领导人的功过,列宁、斯大林、普京的得分均为正面,并列第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有9项评价均为负面而位居最后。这体现出俄罗斯人

A.对历史的认可度比较高 B.注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C.充满对计划经济的怀念 D.有比较高的历史荣誉感

8.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 A.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 B.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 C.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 D.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9.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B.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 C.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 D.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10.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其经济减速的原因是经济规模增大,内容日趋复杂,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这说明 A.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 B.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成效甚微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民心所向 D.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11.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12.“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13.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这一改变 A.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 B.调动了庄员劳动的积极性 C.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 D.解决了庄员报酬的不稳定

14.1935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这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

A.促进了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B.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C.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促进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

15.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种做法 A.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 B.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 C.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 D.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

16.1930年代的苏联大学生在谈到学习外语的感受时会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B.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急剧恶化 C.经济危机暴露资本主义的缺陷 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17.1966年,苏联推行的“新经济体制”中规定: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企业有权处理多余的设备、工具和仪器。这说明,当时苏联

A.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加强 B.企业所有权走向多元化 C.注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D.开始尝试建立市场经济

18.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19.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 B.工业化道路脱离国情 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

20.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増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B.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C.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D.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

21.下面是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A.新经济政策最终遭到了废止

B.苏联转向对外来资本的排斥

C.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 D.西方加强了对苏联经济封锁

22.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 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

23.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工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

A.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B.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24.“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淀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C.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

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

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

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联(俄)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这里首先出现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竟然是从人要穿这件事情上取得突破的。……工业革命是人类自由在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方面经过漫长的发展而达到临界点时的一次光辉灿烂的裂变!这个发展方向极其幸运地由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所代表,一经爆发,它即以其不可阻挡的力量,急剧地改变着全人类。

——摘编自王永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必备条件》

材料二 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免除“落后挨打”的局面,基础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关键在于实现“迅速赶超"。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增强了苏联的国力,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但也带来了巨大弊端,其经验教训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缺乏内在的刺激动カ;单一的公有制,缺乏经济活力;农轻重比例重失调,严重影响了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摘自秦正为《国家利益:斯大林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内核》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英、苏两国工业化的基本特征。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英、苏两国工业化的弊端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1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资本主义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且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为了高速度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长期的、过大的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26-1927年度,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战前水平,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1933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到二战爆发前,苏联成功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

——摘编自陈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

材料二 中国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8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6分)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历 史 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1924年冬……1925年上半年……1928年初……,”等信息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材料表明农民对当时工

业品涨价及政治的不满,要求建立维护农民权益的农会,故C正确;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解决的就是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A错误;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确立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与材料不符,D错

误。

【答案】C

2.【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发现,从“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到

“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即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

私有制,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苏

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计划是1928—1932年,该项只能解释从1929年到1932

年苏联参加集体农庄农户所占农户总数比重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他时段该比重增加的现象,排除;B项,根据

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属于斯大林模式,要建设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是

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通过国有化、工业化和集体化,生

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其新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苏联经济已经完全改变了,

资本主义成分已被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已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获得胜利,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制

度的基础。该项属于时空错位,排除。

【答案】D

3.【解析】据材料虽然“集体农庄减少,国营农场增加”,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经营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没

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体农庄减少,国营农场增加”,都体现的是农业上,没有涉及

协调经济发展,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的农庄、农场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改革侧重点在农业领域,B错误;

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30年代基本完成,C错误。

【答案】D

4.【解析】根据“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

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正确地分析了50年代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故B正确;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正确地分析了50年代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并非维护斯大林体制,结合所学可

知,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体制,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故C错误;并非赫鲁晓夫的认识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排除D。

【答案】B

5.【解析】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

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时间195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只是在农业领域

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错误。

【答案】C

6.【解析】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而此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的优势,因此出现了“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

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的局面,D正确;据材料

可知,此时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打击,B错误;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是二战后,C错误。

【答案】D

7.【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两人的评价“负面”,说

明俄罗斯人吸取了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信息表明,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

钦的评价很差,认为他们在历史上起了负面影响,认可度不高,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宁和普京时代

实行的并非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俄罗斯人对国家领导人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分歧,“有较高

的历史荣誉感”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B

8.【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时期并没有真正解决政权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农民与国家的关

系问题。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农民的负担虽比共产主义时期有所减轻,但由于国家在土地、雇用劳动力使用、

购买农机具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要求按最低的国家价格出售粮食、征收粮食税的强制方式等,使得农民与国家

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因而出现了材料中叙述的现象,说明当时仍未摆脱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水平,即苏

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没有体现新经济

政策妨碍国家工业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故B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

时期没有实行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开始,故C选项错误。

【答案】D

9.【解析】根据“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可知,斯大林是在强调暂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体现出轻重工业、农业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在线全文阅读。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7634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