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下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4)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5)汇报解答情况。 板书: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1X:320=1:10 或者:= 3201010X=320×1 (问:根据什么?)10X=320×1 (问:根据什么?) 320?1320?1X= X= 1010X=32 X=32 (6) 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4.做一做。完成课本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13题。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或教后感: 解比例这一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什么叫做解比例?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充分发挥教师的“导”。
36
余庆县下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余庆县下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年 级 六年级 学 科 教学时间 第 周 教学内容 练习课:解比例 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 备课人 张玮 总第 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讲授法、演示法 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批注或调整 一、出示教学例3。 1.56解比例 = 2.5x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1.5X=2.5×6 2.5?6X= 1.5X=10 2.做一做。完成课本做一做。 3.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8题。 四、完成课本37页练习9——13题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或教后感:
37
余庆县下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余庆县下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年 级 六年级 学 科 教学时间 第 周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数学 备课人 张玮 总第 课时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成正比例的量 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讲授法、演示法 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批注或调整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可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 高度/㎝ 体积/㎝3 2 50 0 4 106 8 10 12 300 150 200 250 底面积/㎝ 2 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50100150200===……=25 板书:=2468
38
余庆县下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2)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y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k(一定) x(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 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② 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③ 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3、做一做。 4、课堂小结: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教学反思或教后感: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从生活引入,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有变化的两种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学习新课时,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自己发现问题。
余庆县下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39
余庆县下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年 级 六年级 学 科 教学时间 第 周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比例的意义。 数学 备课人 张玮 总第 课时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讲授法、演示法 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批注或调整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让学生说出相关的理由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 底面积/㎝2 体积/㎝3
30 10 20 15 15 20 40
10 30 5 6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备课 - 图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