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作者:李芹英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23期
摘 要:该文介绍了太和县2015年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小麦蚜虫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今后防治小麦蚜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蚜虫;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3-62-02
小麦蚜虫又名腻虫,在太和县麦区常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苗期,多集中在叶背、叶鞘及心叶处危害;小麦拔节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呼吸和光合作用,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造成叶片黄化,甚至整株枯死;小麦灌浆、乳熟期,则是麦蚜发生为害的高峰期,造成小麦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导致减产。 1 发生特点
2015年受气候、小麦生育期等多种因素因素等影响,太和县小麦蚜虫为大发生年份,发生面积10.13万hm2,发生特点是冬前基数高、春季发生早、持续时间长、为害重。从小麦蚜虫近年冬前基数可以看出,2015年小麦蚜虫冬前平均有蚜株率和蚜量分别较近年同期均值增加3.28倍和2.02倍(表1)。 2 原因分析
2.1 气候条件有利 2014年11~12月太和县冬季没有明显的低温气候,冬季气温高,有利于提高虫口越冬基数。2015年2月份平均气温为1.3~8.2℃,多年平均气温4.96℃,2~4月份多阴雨天气,气温缓慢回升,雨水适宜,给麦蚜的越冬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对麦蚜发生起主导作用,中温、低湿是麦蚜猖獗的主要条件。开春以来,气温阶段性回升,蚜虫(下转64页)(上接62页)增殖较快。小麦拔节期,天气以多云为主,加之普施拔节肥,植株长势嫩,食料及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蚜虫的繁殖和为害,蚜虫的活动期得以提早。
2.2 受栽培因素的影响 一是播种偏早,播量大。太和县小麦适宜播期在10月10日~15日,由于土壤墒情、外出务工等原因,大部分田块适期早播而且播量大,再加上大量施用氮肥,使小麦群体大,植株长势嫩绿,为麦蚜提供了良好的食料和繁殖环境。二是小麦单一品种种植面积增大,为蚜虫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忽略早期防治 近年来太和县苗期蚜虫发生轻,农民普遍认为苗期蚜虫不会造成危害,从而忽视了苗期防治时间,为蚜虫的繁殖提供了条件,也给后期的防治带来影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