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十四);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本段文字是《<论语>选读》中《高山仰止》的节选。 ⑴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1分) ⑵说说“子乐”的原因。(1分)
⑶“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2分) (十四)⑴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
⑵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 ⑶①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②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③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一点不给分) (十五)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 夫子A: 夫子B: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十五) 1.孔子 叔孙武叔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十六)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4)
6
②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分)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2分) (十六) 1.治理武城县 运用礼乐之道
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十七)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分) 2、 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3分) (十七)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4)
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十八)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十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4分)
7
(十九)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 (二十)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有人认为孔子“与点”是因为“道不行”,曾晳的暮春咏归图,正是孔子“乘桴浮于海”心境的反映;也有人说孔子“与点”是因为曾晳的暮春咏归图,正是儒者大同理想实现后的写照。请结合你对孔子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二十)略(见课后练习)
(二十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二十一)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二十二)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 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
8
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 (二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二十三)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二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注】①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为什么? (二十四)“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
“中庸”不等同于“折衷主义”,因为“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等。 (二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9
①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之厄②》)
注释: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中。②陈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之间被人围困于荒野中,情势危险,粮食也断绝了,有弟子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
上述文字,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对颜渊的评价,也有颜渊对孔子的评价。
1读经典,应该读出对现代的启示意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称赞颜回在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不动摇追求,这十分难得,而对现代人而言,我们应该还能从中读出对今天有益的启示来,你能列举一条吗?(2分)
2颜渊死时,孔子为什么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你认为孔子如此悲伤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上述语段回答)(2分)
(二十五)1.示例:人生有自我的精神追求,清苦的生活也会自有情味;现代的生活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在物欲面前,保持心理的安宁、安详,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真正的快乐不以物质的富足为必要条件,快乐的本源来自精神的追求。
2.颜回安贫乐道(第一则);颜回好学(第五则);颜回最能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第二则与陈蔡之厄)
(二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1、 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 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二十六)1.反复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①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论语》选读试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