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11、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是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观点
12、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目的:保护国内产业、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3、外贸依存度的概念: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额占其GDP的比重。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
14、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1)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跨国流动,从收益率较低的地方向收益率较高的地方流动。(2)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4)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比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
15、对资本流入国来说,资本流入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短期资本流入易造成国内金融秩序混乱;加重外债负担;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对长期投资利用不当,还可能沦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16、由于资本流动的作用是双重的,故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主要有:①实行外汇管制;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第二部分 财政
第十章 公共财政职能
1、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明显地具有“生产建设性”特点
2、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1)弥补市场失灵;2)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4)非市场盈利性的性质;5)法治化的财政;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4、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5、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能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6、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7、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通过财政收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概述
1、财政支出的原则:公平分配原则、效益原则、稳定和发展原则
2、财政支出坚持公平分配原则,就是通过再分配纠正市场机制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状况,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3、在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两方面中,总需求是决定就业和价格水平的关键因素。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是影响社会总需求规模和结构的重要因素。 4、在财政支出分类中,按政府职能分类是各国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 5、财政社会管理支出包括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和其他支出
等,财政经济管理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
6、根据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我国财政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赠予、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等共12类,相应设置了12个“类”级科目。 7、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8、财政支出“缺位”主要表现在:1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影响了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是基础性科研和义务教育保障力度不够,影响了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和国家长远发展;3)是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严重短缺,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4)是财政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各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偏少,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
9、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
10、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11、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原则:统一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共原则、科学规范原则。
12、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明确、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部门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管理措施;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运用考评结果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水平。
13、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评价法
14、根据西方一些国家绩效考评实践经验,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的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15、绩效考评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三个阶段。 16、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的成本。
17、我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18、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四种理论观点的基本内容: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19、我国财政支出“缺位”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二是基础性科研和义务教育保障力度不够;三是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严重短缺;四是财政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各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偏少。
20、当前财政支出“缺位”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是政府没有承担起弥补市场失灵的责任,降低了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是扰乱了国民收入分配秩序,产生了许多乱收费、乱摊派问题。
21、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结构的主要方向是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概述
1、财政收入的原则:1)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原则;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3)规范政府间收入与分配关系的原则。 2、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3、按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通常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费收入
4、税收收入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税收按计量标准划分,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可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可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5、直接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6、中央税:消费税、关税
7、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有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8、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9、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政策和价格等因素
10、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基本特征。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的保证,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因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要求。
11、威廉?配弟提出税收四原则:公平、确定、简便、节省
12、亚当?斯密提出税收原则: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
13、瓦格纳粹课税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税务行政原则
14、效率和公平是现代财政理论中强调的两大重要的税收原则
15、如何衡量征税和纳税是否公平,一般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应遵循受益原则,谁受益谁纳税;别一种主张应遵循能力原则,即按能力纳税。 16、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归宿 17、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18、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课税商品的性质、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课税范围的大小
19、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是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关键因素。如果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则税负将主要由纳税人自己承担;如果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环球网校提供|大,税负将主要由其他人负担。 20、国债的特征: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21、国债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控宏观经济
22、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随买”方式
23、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发行方式经历了:行政摊派、承购包销、投标发行三种发行方式,从具体的发行模式看,先后采取了单一行政摊派模式、单一承购包销模式和承销、招标双主导复合模式。
24、我国国债选用的偿还方式主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
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环球网校提供|法等方式
25、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
26、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期权交易方式
27、现货交易方式是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
1、政府预算的职能: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控制政府部门支出
2、政府预算的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年度性原则、公开性原则
3、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按预算运作时间长短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按预算管理层级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
5、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环节是进行:以建立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6、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7、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廉洁高效、完整统一
8、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
9、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10、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11、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1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有: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13、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环球网校提供|上缴利润等收入
14、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营业税(不含各银行总行、铁道、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3、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要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控制总需求,抑制通仙膨胀;当经济萧条、存在通货紧缩时,政府要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4、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5、财政政策的工具有: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债政策、公共支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补贴政策
6、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
9、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10、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企业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12、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从2003年下半年后,经济发展内外部条件向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但供求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
13、稳健(中性)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14、启动实施新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 (1)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2)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3)政策内容有新变化。(4)政策调控的手段多。主要内容(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2) 实行结构性减税,推进税费改革。(3) 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4)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第十五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货币需求是有效需求、经济需求、客观货币需求、派生需求。货币需求量: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2、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剑桥方程式:
3、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本观点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4、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即货币需求由三个动机决定: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L= L1(Y)+ L2(i)
5、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来自四个方面:财富总额(恒久性收入)、财富构成(人力财富)、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08年经济师(中级)工商管理全真试题(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