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
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基本特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地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对立。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5试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
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7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8为何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
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0、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4论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对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茅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地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有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15、试述规律的根本特点?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6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之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7简述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与旧事物,新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18、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在意识中,不仅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以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标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改造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我过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时间,在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19、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4)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5)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0、主体与客体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21、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事件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改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 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和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 到理性性认识。)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案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诊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和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并受实践检验的。
2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来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物认论和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3、为什么说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来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的反复,在实践智能光达到了预想的结果。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24、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是辩证统一的。(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变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多时错误的。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
25、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6、简述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再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7、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
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28、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9、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适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3)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3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10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构成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2)生产关系:狭义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是指人们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成。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2)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3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3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的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集美大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