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页 共 27 页 柱倾斜解?大一些?ˊ= ?+(2°~3°)。
楔紧块是防止注射时熔体压力使测型芯滑块产生位移而设置的,为了有效工作,其上面的斜面应与侧型芯滑块上的斜度一致,设计时斜面应留有一定的修正余时量,以便装配时修正。 4.6.7 滑块定位装置设计
依靠压缩弹簧的弹力使滑块停留在限位挡块处,即:弹簧拉杆挡块式,适用于任何方向的抽芯动作]压缩弹簧的弹力是滑块重量的2倍左右,其压缩长度须大于抽芯距S,一般取1.3S拉杆5是支持弹簧的,当抽芯距,弹簧的直径和长度已确定,则拉杆的直径和长度就能确定,拉杆长度计算如下:
Ll=2d+s+t60.8Ld+4d
其中 L1——拉杆长度
d ——拉杆直径 S——抽芯距 T—— 挡块厚度 Ld——弹簧自由长度 2d——拉杆旋入滑块中的长度
4d——拉杆端部拧入垫圈及六角螺母的长度 经计算可取:L1=85mm L2=85mm
4.7 推出机构的设计
塑件在从模具上取下之前,还有一个从模具的成型零件上脱出的过程,使塑件从成型零件上脱出的机构为推出机构。推出机构的动作是通过装在注射机合模机构上的
第 22 页 共 27 页 顶板来完成的。由于推出机构的动作是通过装在注射机合模机构上的顶板来驱动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推出机构设在动模一侧。正因如此,在分型面设计时应尽量注意,开模后使塑件能留在动模一侧。为了保证塑件在推出过程中不变形、不损坏,设计时应仔细分析塑件对模具的包紧力和粘附力的大小,合理的选择推出方式及推出位置,从而使塑件受力均匀、不变形、不损坏。推出机构应使推出动作可靠、灵活,制造方便,机构本身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硬度,以承受推出过程中的各种力的作用,确保塑件顺利地脱模。推出塑件的位置应尽量设在塑件上不影响使用的部位,以免推出
痕迹影响塑件的外观质量和使用。设计推出机构时,还必须考虑合模时机构的正确复位,并保证不与其他模具零件相干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本模具采用推板推出塑件,所要求的是推板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所以采用如图所示的阶梯轴结构形式,这样既保证其起到顺利推出制件的作用,又能保证推板的强度和刚度要求。推板孔与推板间隙应小于聚氯乙烯的溢料间隙(0.04mm),设计四根弹簧用以推板机构的复位。 4.7.1 推出机构的设计计算
塑件在模腔中成形以后,便可以从模具中取下,但塑件从模具中取下之前,模具还必须完成一个将塑件从模腔中推出的动作,模具上完成这一动作的机构称为脱模推出机构.
一般情况下,推出塑件的动作在动模上完成。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在定模上设脱模机构.但因注射机的定模板一侧没有推出机构,故此时须采取特殊结构.
推出机构通常是有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直接作用在塑件上将塑件推出的零件称推出零件;第二部分是用来固定推出零件的零件,有推板固定板,推板等;第三部分是作用推出零件推出动作的导向及合模时推出零件复位的零件.
第 23 页 共 27 页 推出机构的原则是: 应使塑件脱模时不发生变形或损伤塑件的外观;推力的分布依脱模阻力的大小要合理安排;推出机构的结构应力求简单,动作可靠,不发生错误动作,合模时能正确复位.
4.8 温度调节系统设计
无论何种塑料进行注射成型,均有一个比较适宜的模具温度范围,在此温度范围内,塑料熔体的流动性好,容易充满型腔,塑件脱模后收缩和翘曲变形小,形状与尺寸稳定,力学性能以及表面质量也比较高。为了使模温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必须设计模具温度的调节系统。
模具温度的调节是指对模具进行冷却或加热,必要时两者兼有,从而达到控制模温的目的。对模具进行冷却还是加热,与塑料品种、塑件的形状与尺寸、生产效率及成型工艺对模温的要求有关。
对于粘度低、流动性好的塑料,因为成型工艺要求模温都不太高,所以常用常温水对模具进行冷却,有时为了进一步缩短在模内的冷却时间,亦可用冷水控制模温。对于粘度高、流动性差的塑料,为了提高充型性能,成型工艺要求有较高的模温,因此经常需要对模具加热。对于粘流温度或熔点较低的塑料,一般需用常温或冷水对模具冷却;而对于高粘流温度或高熔点的塑料,可用温水控制模温。流程长、壁厚较大的塑件,或者粘流温度或熔点虽不高,但成型面积很大时,为了保证塑料熔体在充模过程中不至温降太大而影响充型,可对模具采取适当的加热措施。对于大型模具,为保证生产之前用较短时间达到工艺所要求的模温,可设置加热装置对模具进行预热。对于小型薄壁塑件,且成型工艺要求模温不太高时,可以不设置冷却装置而依靠自然冷却。由于本模具型腔较小,工艺要求也不高,所以可以采用自然冷切,但是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环境,及节省冷却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模板上应开设一定的冷切水道以便于冷切。
4.9 弹簧的选定
由斜滑块体积得到它的质量,然后根据10%预压缩量和其他零件的相关尺寸选定弹簧。
斜滑块1质量1.273599Kg 中径必须大于10mm又属于轻负载 所以选TL22X75 同理弹簧2选TL22X75
顶杆复位弹簧选 TF30X100
第 24 页 共 27 页 结 论
这次毕业设计历时三个月,所设计的是基于CAD技术的注塑模生产技术及其工艺装备的研制。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课题,它有很高的技术开发性,其设计技术是采用目前业内比较先进的CAD技术和三维立体设计技术Pro/ENGINEER的有效结合,它和我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还是比较接近的。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结合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也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原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的专业知识再上一个台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我的综合能力。
第 25 页 共 27 页 致 谢
在做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从选题、调研、实践到论文撰写,我得到了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本课题是在淮阴工学院的模具工程师康志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师表的作风、平易近人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论文即将结束之际,谨向我的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在本文即将完成之际,对所有关心、爱护以及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第 26 页 共 27 页 参 考 文 献
1 张中元.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塑料模具设计手册》编写组. 塑料模设计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 模具标准选编组. 模具标准汇编.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4 徐进. 模具材料应用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王树勋. 典型注塑模具结构图册. 广东: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6 黄圣杰. Pro/ENGINEER 2001高级开发实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7 初利宝. Pro/ENGINEER 模具设计.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 王树勋. 邓庚厚. 典型注素塑模具结构图册.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9 曹宏深. 赵仲治. 塑料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0 陈志刚. 塑料模具设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1 辛化丹编译. 简明塑料手册.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2 李中猛著. 型腔模设计.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3 丁浩主编. 塑料加工基础.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4 章学平著. 热塑性增强塑料.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15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编. 中国机械制造技术与装备精选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毕业设计(论文)-塑料拉手注塑模具设计-精品(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