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冲A行动——迈向成功
图12是“大气热力作用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a B.b C.c D.d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a B.b C.c D.d 答案:1.B 2.C
解析:1.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环节应为b
2.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主要是大气逆辐射,环节应为c
3.图 3 为“城市风原理逻辑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热力环流的某个环节数字序号为具体内容,下列组合最恰当的是
①城区和邓区地面冷热不均 ② 空气垂直运动
③ 高空、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④ 空气水平运动
A.甲①,乙④,丙③,丁② B.甲① ,乙② ,丙③,丁④ C.甲③,乙②,丙①,丁④ D.甲② ,乙③ ,丙①,丁④
答案:B (二)综合题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示意图”,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近地面__ C _点是高压区,_ A _点是低压区。
(2)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图略(为逆时针方向运动) (3)如果不考虑摩擦力,B点吹_偏北_风。(与你答案不一样,你的是西风)
(4)A、B、C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上,此时若地球位于远日点,则A点处在_陆地_(陆地或海洋)
解析:
因1、2、3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所以1、2、3三点气压相等;又因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所以1>5,4>3,故5点气压比4点气压小,在高空产生自东向西运动的气流,形成近地面气压的差异C>A。
第七讲 气压带与风带 P134
7.在大陆西岸,常年受该纬度带盛行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D解析:由纬度可确定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为盛行西风。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8.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的天气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温和少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带全年盛行下沉气流,要它控制下全年高温少雨。正确答案选B P135
3.北半球的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的西北风带风为西北风。A
6
P136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A气压中心的名称:A_亚洲高压____。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_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副极地低压带。
(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西北_风,D点盛行_东北_风,我国的天气以_寒冷干燥____为主要特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看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答案:B解析:在低纬环流中,盛行上升气流的丁为赤道低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的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原因;①为低纬信风带。常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干旱,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
原气候。
下列四种气候类型中,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是( A )
三、综合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为_1 _月图,B为__7_月图,理由是_ A图的亚洲大陆,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证明大陆有高压中心;B图风由海洋吹向陆地,说明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是夏季。
(2)A图中高气压的位置在_蒙古、西伯利亚_一带,如无海陆热力差异,在其纬度上分布着_副极地低气压_带,高压形成的原因是_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_。
(3)①为_东北_季风,它使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形成_旱_季,原因是_风从陆地吹来。
7
(4)②为__西南_季风,它使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形成_雨_季。
(5)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征是_高温多雨_,原因是东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_。冬季气候特征为_寒冷干燥 _,理由是_西北季风来自较高纬度大陆_。
解析:此题可以说明: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②季风的形成原因;③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夏季亚欧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上气温高,形成了亚洲低压,其中心位于30°N附近。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强烈收缩下沉形成亚洲高压。
气候和风向密切相关,风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使受其影响地区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则相反。风由大陆吹来则较干燥,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带来降水。我国东部地区1、7月份等压线基本上与经线平行,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再加上地转偏向力因素,冬季盛行西北季风,由高纬度大陆吹来,故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季风,由低纬度的海洋吹来,所以高温多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夏半年盛行从赤道的海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形成雨季。 P139
2.若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季风环流,则此季节江苏省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寒冷干燥 D.温和多雨
5.图5为P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及气候资料图,读 图可知
A.R河入海口北岸堆积,南岸侵蚀 B.P地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C.A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D.P地呈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图5 网上答案为A (二)综合题
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5)气候⑦在北美洲不如亚洲典型的原因是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解析:气候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北美洲不如亚洲典型的原因是由于在北美洲的东南部相对于最大大陆的亚欧大陆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季风不活跃;
P141
7.上图所示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
A.低温少雨 B.温和多雨 C.炎热干燥 D.炎热多雨
解析:图中气温下降,气压升高,为冷锋,从图中气温的数值可知是冬季,因此是低温少雨。
P142
8
1.无论何种锋始终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降水的位置始终主要集中在冷气团一侧。A (三)综合题
1.读下面两幅天气系统,分析回答(1)左图天气系统的名称是,判断理由 右图天气名称是
第10讲 水循环P145
2.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a—d环节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 ②b环节直接为陆地降水输送大量水汽 ③c环节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有重要意义 ④d环节水量受地表植被条件影响不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P146
8.读“淮河流域图”,回答1~2题。
2.淮河流域建设了多座水库,根本目的是
A.改变淮河流域气候 B.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C.调节干流的流量 D.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解析:2. 淮河流域建设了多座水库,根本目的是防洪,调节干流的流量
P147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如果此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的大气环流圈,B、C在近地面,A、D在高空,则②是_西风带__(气压带或风带),在其控制下的气候特征是_温和湿润__。
P148
3.下图中的四幅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正确的是(实线箭头表示暖流,虚线箭头表示寒流)
A B C D
答案:C P149
在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海岸之间出现了一个“太平洋垃圾大板块”,可称之为世界“第八大洲”。这个“垃圾洲”由数百万吨被海水冲积于此的塑料垃圾组成。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海岸目前正经受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危险局面。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下面试题。
9
11.下列洋流中,促使垃圾在太平洋上聚集,形成“垃圾洲”的主要洋流可能有( ) ①北太平洋暖流 ②加利福尼亚寒流 ③阿拉斯加暖流 ④北大西洋暖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使该“垃圾洲”让美国海岸面临“危险局面”的洋流是( )
A.北赤道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日本暖流 D.阿拉斯加暖流
答案:B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垃圾洲”是在北太平洋的中低纬环流的作用下形成,在加利福尼亚寒流作用下会靠近美国海岸。 (三)综合题
1.读“洋流模式图(图15)”,回答下列问题。
(2)从图示来看,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是: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_副热带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_副极地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_西风漂流__。 (3)图中数字②表示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降温减湿_,①代表的洋流附近形成了世界性大渔场,其原因是_盛行上升流,营养物质丰富 解析:
(1)图中数字代表的洋流中,属于暖流的是③,从低纬向高纬流,水温比流经海域高
(2)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3)数字②表示的洋流为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①代表的洋流附近形成了世界性大渔场原因是盛行上升流,营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存,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食物。 (二)综合题
读南美洲周边海区表层海水等温线图,回答问题。( 7 分) 海水是海洋中各种现象、运动和过程存在的介质,海洋中很多现象和过程与海水温度等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1.等温线Ml 和M4相比,温度数值较高的是_ M1__
① 、 ② 两海域中,表层海水温度较低的是__①_______。 3.甲处是世界著名的__秘鲁_渔场,与该渔场形成有关 的洋流按成因划分属于__涌升流__。 第12讲P151
读图,回答2题。
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答案: C解析:本题组以某地区各自然要素关系图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第1题,图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图中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因此发
育了贫瘠的红壤。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7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