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A.①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通过各种形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表 时 间 内容 府工作的意见。 2009年2月6日至13日 主持召开5次座谈会,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33.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我国
①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②人民民主的形式不断创新 ③政协对国家重大问题发表意见 ④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4.行为学有这样一个公式:重要十重要?+重要= 0。下列古语中与其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D.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35.2009年4月,G20国领导人汇聚伦敦,共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良策。胡锦涛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得到与会各国领导人的积极响应。“加强合作”成为各国的共识,表明了
A.各国的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趋同的 B.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宗旨 C.经济上相互合作的国际新秩序已建立 D.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2009年2月13日 与13位邀请来的基层群众代表围坐在椭圆形桌旁,听取他们对政2009年2月28日 与网友在线交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8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考试结束时将第Ⅱ卷交回。
二、本卷共5小题,共160分。
36.(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注:干燥度是某地一定时段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图9
(1)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简要分析其成因。(8分)
酒泉、武威、兰州等地自古是重要的粮食、棉花及优质瓜果产区。近年来,酒泉等地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
(2)简述酒泉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说明“压砂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10分)
(3)指出A河河水的主要来源,并简述其水文特征。(10分)
针对B湖日趋缩小的现状,有专家提出“治湖的关键是治河,治河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治理思路。 (4)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并提出治理措施。(8分)
37.(32分)最近发生的国际大宗商品暴涨暴跌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某班学生进行了以“学习历史·关注物价”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一:古代先贤处理物价波动的智慧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范蠡认为售粮的价格,每斗二十钱,农民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每斗九十钱,商人就要受损失;商人受损的话,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损的话,田地就没人种。故“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编译自《史记〃货殖列传》
战国时期的李悝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范蠡和李悝关于粮价的共识(4分)
探究问题二:物价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材料二 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从事商业的人发了大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削弱了。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历史现象并说明它对欧洲社会的影响。(12分)
探究问题三:物价、人民币与社会政治、经济的互动 材料三 人民币的发行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
1955年开始发行的第二套人
民币。最大面额为10元。 1948年至1953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最大面额为50000元。
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统一全国货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开始发行的。50年代初,医治了战争创伤,制止了通货膨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工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市场物价趋于稳定,货币制度也相应巩固和健全,一个独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已建立起来。但是,由于解放前连续多年的通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加上第一套人民币面额大、种类多、质图10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建国初期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的经济条件。(12分)
材料四 1978-2006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 年份 1978 1985 1990 2006
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财政投资乘数效应是指政府财政投资支出的每1美元,通过市场可以形成大于1美元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通过这一效应,适当的财政政策可以在应对短期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1)图11是财政投资乘数效应的过程示意图。根据所学经济学知识,把下列选项的序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图中。(3分)
①长期经济增长 财政收入增加 ②新增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③企业生产扩大 就业增加
政府财政投资 形成新的需求
(2)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通过财政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9分)
材料二 2008年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为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适时制定和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新增财政支出将用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三农”、社会事业、节能环保和技术进步等多个方面,并强调把保增长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3)材料二中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8分)
(4)积极的财政政策带来地方政府工程项目建设热潮,为防止出现“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应该加强对各级政府的监督。试分析这一监督的政治学依据。(12分)
39.(60分)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传统农业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到收获给予农作物以最好的生长条件,来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它的实现以个体家庭经营为基础。这一技术传统的基础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奠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史实说明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形成的条件。(10分) 材料三 中国1962-1985年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生产、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 图11
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收入增长 国家定价 97 47 30 4.6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00 国家指导价 19 25 市场调节价 3 34 45 95.37 (4)根据材料四,从经济体制角度分析1978—2006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1210864201962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80年1985年 图12
(2)在共和国时期中国的农业道路曲折发展。以材料三图12中的1970年为界,概括在此前后我国农业生产的不同态势,并分析其原因。(10分)
随着现代科技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农业自身的发展,新的农业形式相继涌现。都市农业是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的前沿,具有样板、辐射功能。
材料四 图13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3)指出材料四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6分),依据信息对应说明其在图12中的具体表现。(14分)
(4)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下面案例中王某家庭收入增加的原因。(8分)
案例 京郊农民王某承包了本村农民转包的100亩土地种植稻谷。家庭纯收入突破16万元。 分析 图13
王某在购买农业机械和种子时,获得国家补贴,此两项共节约成本6000余元。 由于国家扩大了粮食储备,并采取措施防止过度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使得王某生产的稻谷顺利销售出去。 王某的妻子和儿子分别在本村的旅游公司和建筑公司上班。年收入共计8万元左右。
(5)有人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因此粮食生产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越低,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请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分析这种观点。(12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09年高考等值诊断预测卷(文科综合)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