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与牢:牢脉位沉而实大弦长,浮中不见。牢脉亦可称沉实脉。 3.实与洪:洪脉来盛去衰,似波澜涌起,虽浮大,但按之稍减,不似实脉之大而搏指有力。
4.实与长:长脉过于本位,迢迢悠扬,如揭长竿之末梢,不似实脉之大而搏指。若长脉太过,长大而坚搏,亦即实脉。 (三)脉理与主病 1.邪实:
实脉主实证。邪气亢盛,正气奋与邪搏,鼓荡气血,故见实脉。 (1)外感:外感六淫,邪气亢盛,正与邪搏,脉可实。或六淫化火,三焦热盛,搏击气血,鼓荡血脉而脉实。治当清热泻火,或通腑逐热,或发汗祛邪,皆宗“实者泻之”之法以逐邪为务。
(2)内伤:内伤杂病中常可见实脉,这种实脉就比较复杂。若脉实、舌红苔黄,确有热象可据者,属火热亢盛之实证,当清热泻火。若脉实而舌不老红、苔不老黄,无热象可凭者,可因于痰浊、瘀血、食积等,邪气阻隔于里,气机逆乱,正气奋力与邪相搏,气血激荡而脉实。亦可见于肝气横逆,气逆则血逆,气血奔涌,鼓荡血脉而脉实。 2.正虚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实脉反主虚证。如胃气衰竭,真气外泄,脉见强劲搏指,失却冲和之象,可见实脉。如《伤寒论》369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时实脉,并非实证,乃胃气衰败,万万不可误予攻伐。
冲气上逆而脉实。张锡纯认为:“八脉以冲为纲”,“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肾少阴经。”当胃虚不固,或肾虚不摄时,冲气上逆,干
31
于气血,脉可实大。张氏曰:“脉弦大按之似有力,非真有力,此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干。”治当培元佐以镇摄。
脉学心悟:长脉 (一)脉象
长脉过于本位。上过于寸,下过于尺。不大不小,不疾不徐,直上直下,名之曰长。若仅上部脉长,名之曰溢,若仅下部脉长,名之曰覆。关脉位居寸尺之间,上则为寸(关脉腕端),下则为尺(关脉肘端),无所谓过于本位,所以关脉无长。 (二)脉理与主病 1.常脉
脉来悠扬而长,乃气血昌盛之象。强壮高大之人脉可长。此即《内经》所云“长则气治。”
春脉可长,以春为阳气升发之时,气张而脉长。肝应于春时,其政舒启,肝之常脉可长。
平脉之长,当迢迢自若,如揭长杆之末梢,悠扬而长。《诊家正眼》曰:“长而和缓,即含春生之气,而为健旺之征。” 2.病脉
病而见长,当长而搏指有力。因于气血奔冲亢盛,鼓荡血脉而逆长。能够使气血亢盛奔冲的原因,常见于热邪蒸迫及气逆亢盛。 (1)主肝病:肝气亢逆,气血随之而涌,则脉来搏坚而长。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病肝脉来,盈实而涌,如循长竿,曰肝病。”其症可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胁下胀痛,甚或动风、眩仆等。
32
(2)阳热亢盛:阳热盛则激荡气血,搏击于脉而脉长。
阳热的形成,可由于六气化火,五志化火,以及气血痰食蕴久化热。虽脉皆长而亢盛,但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其症有别,临床当须分辨。 (3)阴证见长脉:阴证渐见脉长,乃正气来复,阴证转阳向愈之征。如《伤寒论》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长为阳脉,乃气血旺盛之脉,故知欲愈。
《脉学心悟》:短 脉 (一)脉象
短脉的特点是两头短绌,寸尺不能满部。 (二)脉理与主病 1.常脉
秋之常脉浮而短涩。肺与秋相应,肺之平脉亦浮而短涩。秋气敛肃,人亦应之,气血内敛,不能充分充盈鼓荡血脉,故脉见短。此乃平脉。 2.病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短则气病。”气病不能帅血而行,充盈鼓荡于血脉,致两头短绌而为短脉。所谓气病,包括气虚与气郁两类。 (1)气虚:气虚者,既无力鼓荡血脉,又无力帅血以充盈血脉,致脉短。其短,乃因虚所致,故必短而无力。如《伤寒论》211条:“发汗后,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此即阳虚而短。
(2)气郁:导致气郁的原因,可因七情所伤,亦可因于痰饮、食积、
33
瘀血、火郁等邪气壅遏,阻滞气机,可致脉短。其短,乃因邪实气郁所作,必短而有力,兼有不肯宁静之感。如杨仁斋云:短脉,“无力为气虚,有力为壅,阳气伏郁不伸之象\
脉学心悟:洪脉 (一)
脉象:洪脉之象,浮大有力,以大为主要特征。
洪脉古称曰钩,后世以洪脉相称,钩脉逐渐被洪脉所取代。为什么古代将洪脉称为钩?关于钩的含义是什么?遍查各书,均无满意的解释。余意度之,洪脉盛大,来时如洪波涌起。波涛奔涌之时,浪头前曲,其状如钩,故古人将洪脉以钩相喻,亦即以洪波喻洪脉。
医家多以来盛去衰描述洪脉。来盛,指血脉搏起之时,其势如洪波涌起,满指滔滔,浮大有力。去衰,却难体会。当脉回落之时,脉势皆衰,非独洪脉,所以,去衰并非洪脉独有之特征。 (二)相类脉
洪脉,以脉大为主要特征。实、芤、革、虚、散亦皆浮大,故须加以鉴别。
1.洪与实:实脉浮中沉皆大而有力,洪脉大而兼浮,但脉力逊于实脉,且按之力减。
2.洪与虚:虚脉浮大无力,按之益甚,脉力远逊于洪。 3.洪与散:散脉其形更浮大,边际模糊,状若无涯,浮游飘忽,极为无力。
4.洪与芤:芤脉亦浮大,然按之陡然空豁。不似洪脉之有力,按
34
之满指滔滔,无空豁之感。
5.洪与革:革脉亦浮大,其浮大有如鼓皮之绷紧,缺乏弹性,且按之空豁,不似洪脉之浮大,搏幅亦大,按之有涌盛之感。
6.洪与大:多数医家将洪与大视为一脉,洪即大。笔者认为,大脉只强调其脉体阔大且有力,不强调脉位之浮沉。洪应兼浮,且脉之搏幅亦大,脉虽有力,尚较柔和,不似大脉之力强,洪大应分之为妥。 (三)脉理与主病 1.常脉
夏季与心之常脉应洪。夏季阳气旺盛,气血涌盛于外,鼓荡充盈于血脉,致脉洪。心主火,与夏相应,故心脉为洪。《素问?王机真脏论》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2.病脉
(1)热盛:外邪入里化热,或五志化火,或痰、湿、食积、瘀血蕴而化热。热盛蒸迫气血,脉流迫疾,鼓击血脉而脉洪。症见壮热、烦渴、大汗,或出血、疮疡等。《难经》14难曰:“脉洪大者,苦烦满。”《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温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肠痈篇》:“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2)气虚:饮食劳倦伤脾,脾胃气弱,正气虚衰,阴火内炽,激荡气血而脉洪。《脾胃论》卷中:“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此洪,乃因虚所致,故当沉取无力,治以甘温除大热法。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脉学心悟(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