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第6页(共8页)
谢绝转载。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答案
12.(22分)
(1)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
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 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
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 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2)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
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3)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3.(18分)
(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以天朝上国自居。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屈辱的服从地位。
19 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木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贞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1 B 2 D 3 A 4 C 5 A 6 B 7 C 8 C 9 A 10 D 11 B 第7页(共8页)
14.(16分)
(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
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第8页(共8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5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卷word精校稿(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