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辽宁大学出版社 马兴国
(摘自《日本研究》1994年第4期)
禁忌在民俗学中又称为“塔布”(tabu),就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具有心理信仰、习惯势力、群体趋同力所凝汇成的巨大驱策力量。由于中日两国人民处于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拥有2千余年频繁交往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信仰观念多有相似相通,因此,在作为民俗事象的禁忌方面亦多有相肖。
由于服饰与人的肉体相贴,被视为与本人有着同一性,附着本人的魂灵;又因服饰是某种权力、神威的象征,因此,它的禁忌俗信是显而易见的。
文身·腐衣·锦带
《魏志·倭人传》称:“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水人好沉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指出倭人的文身,一是“厌大鱼水禽”,二是“以为饰”。
文身,是用荆棘或针等利器,在人体的皮肤上刺出一个个小点,连结成图案或自然物的形状,然后或染上颜色或不染颜色。文身是民族早期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一种风习,是人体装饰艺术最古老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作是古老的服饰——即有服装的功能,又起饰妆的效用
。文身风俗见于古代各民族,据称,在葬于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干
1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尸身上,就曾发现过文身。但是,引起我们兴趣的是文中“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与“今倭水人??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的相互关联。
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本周太王之长子,深信继位无望与弟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荆蛮义本,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越王勾践乃“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文身断发,披草菜而邑焉”。宋人金履祥在《通鉴前编·吴亡条》中说:“今,日本又云为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日本南北朝(1366—1396)时,日本禅僧中岩修在《日本纪》中称:“国常立为尊为吴太伯之后”。江户时代,林罗山在他的《神武天皇论》一文中说:“太伯逃荆蛮,??其子孙来紫筑,??是天孙降日向高千穗之谓耶???神武四十五岁东征,??呜呼!姬氏之子孙(吴太伯本姬姓)可本支百世,万世为群矣,不亦盛哉!彼强大之吴,虽灭于越,我邦之宝祚,于天地而无穷,于是愈信太伯之至德”。同时代学者藤贞干在其《冲口发》一书上干脆主张吴太伯是神武天皇的父亲。松下见林虽然反对“皇祖太伯说”,但却认为“夫差之前,吴不通日本,谨按国史及我诸书,有异域人响风慕义,来为臣民者,??其中有松野氏,《新撰姓氏录》曰: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之始也”。唐人类书《翰苑》引用已经失传的
《魏略》一书载有“其俗男子皆鲸面文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且不论此说真伪如何,但它毕竟反映了倭人文身与中国江南习俗的千
2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倭人的文身饰以什么样的花纹呢?应劭为《吴太伯世家》做注称,夏后少康之子,身绘龙的形状文身,水中免受伤害。据《后汉书·西夷传》,云南省西南部的哀牢夷的祖先曾于身体上刺龙文身;古代越南的安南王亦自施龙文身。可以认为龙(或蛇)的文身是为了避免遭受水中动物伤害,以便护身,分布于包括吴越、云南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由此可以判断,倭人很可能是施以龙状文身。吴越地区,特别是江南一带,自古以来盛产水稻,并且临水靠海,渔捞文化亦较发达,因此龙蛇信仰流行。大林太良认为,倭人的文身源于吴越、 特别是江南地区。
“记纪”神话。《古事记》垂仁天皇卷中有“沙本毗古王的叛乱”一则故事。沙本毗古王问自己的胞妹、皇后沙本毗卖:“丈夫和哥哥,你更爱哪一个?”当皇后回答“爱哥哥”时,沙本毗古王便要求她,趁天皇睡觉时,用短刀杀死天皇,以夺天下。但皇后当天皇枕在她腿 上睡着,准备行刺时,却因哀怜之情,三次举刀不忍下手,竟哭了起来,泪珠儿滴在天皇的脸上。天皇惊醒后,皇后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隐瞒,据实坦白。天皇发兵攻打沙本毗古王,已然怀胎的皇后因抑制不住对哥哥的思念,跑到哥哥身边。在天皇围城期间,皇后生下了皇子,天皇下令抱回孩子,抢回孩子母亲,“不管是头发也好,手也好,凡是能抓着的就抓住,把她拉回来”。但是皇后也料到了这一点,但剃光了头发,将假头发盖在头上;把腐朽了的玉手串缠在手腕上;把用酒泡烂了的衣服穿在身上,走出城外。力士们一接过孩子就去抓母亲。
3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然而,抓住头发,假发就掉了;抓住手,手串就断了;抓住衣服,衣服就破了,所以,只得到孩子,而没有得到母亲。后来,天皇终于杀死了沙本毗古王,他的胞妹也跟着死了。
再看《搜神记》。《搜神记》卷十一“韩凭妻”,叙宋康王夺舍人韩凭妻何氏,囚禁韩凭。“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
两则故事基本类同,一是夫妻抗康王,一是兄妹忤天皇。值得注意的是“妻乃阴腐其衣”,“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与沙木毗卖用酒泡烂衣服,待力士一抓到衣服,衣服就碎的“腐烂衣服”的智慧。透过假发、玉手串、腐衣,我们感觉到服饰后面潜藏着的神秘力量。
日木妇女穿和服时, 背部都要缠上一个看来既象小背包, 又象我国南方妇女背小孩用的褪褓似的东西。其实, 那既不是小背包, 也不是襁褓, 日木人把它叫作“ 带” 。用带系身可以不让和服松展, 显出体形的美, 同时也是为了装饰, 使艳丽的和服更加多彩。
然而, 从民俗学的角度, 我们更注重于“ 带” 所代表的禁忌意义。古代日本“ 纽” 与“ 带” 系法和代表的意义各有不同, 纽的语源是“ 圣裳” , “ 圣” 代表神圣, 裳本是横幅的布, 即今日的裙。系纽, 不仅将纽与人的心结合在一起, 同时也将人与神结合在一
4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起。如果说古时, 带侧重于装饰, 而纽侧重于信仰的话, 那末, 至奈良时代, 中国的女子礼服唐衣传至日本, 女性亦开始着上下分开的裙装后, 纽开始系在衣内, 起带的作用, 而带则不为重用了。待到镰仓时代以后, 类似于现代和服的狭袖便服(小袖)流行, 纽由衣内改为系在衣外, 恢复了带的作用, 此后几经改造, 发展为今日美丽的腰带。
我国苗族居住地区, 广为流行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 居住在深山峡谷里的苗族人, 经常遭到毒蛇伤害。有一位苗家姑娘, 织出一条与蛇长短相同的花纹带, 握在手中, 结果十分安全, 姑娘将这一经验传给父老乡亲, 于是织花带便风行于苗乡。直至现在, 苗家女儿从5 、6岁时起, 便学习编织。故事同样表述了“ 带” 的超常力量。
日木的腰带在背后打有不同的花结, 象征不同的意义, 表达着本人的信仰和祈愿。据统计, 日木带的普通结法就有289种, 一般长三至四米, 需要腰上缠三、四圈。值得特殊介绍的是一种供日常系用的“ 名古屋带” 。这种带宽三十厘米弓长三点六米。据说, 它是这样由来的:桃山时代, 日木女性曾用细带束腰, 但因形象不美而未被推广。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时, 驻兵名古屋。当时云集在名古屋的艺妓头扎大发髻, 身穿小袖衣, 腰缠由中国工匠织的青红两种颜色的筒状绵带, 很是艳丽。这种时髦的打扮, 立即不胫而走, 这种带亦被称作“ 名古屋带” 。
色彩禁忌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马兴国)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