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浅灰、灰、深灰色、泥岩、灰岩、泥质灰岩、细粒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炭质泥岩、粘土岩及煤等组成。富产蕨类植物化石及腕足类动物化石。厚99.28~117.71米,平均厚109.64米。出露于矿井北西部,该组为矿井的含煤地层,是本次工作的主要对象,其岩性组合接触关系。
(7)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细晶灰岩,含少量泥质条带,少量星散状、结核状硫铁矿,缝合线构造较发育,局部含燧石结核。厚度>100m。
2、地质构造特征
井田位于安底背斜南东翼中北部,安底背斜轴向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宽3~10km,呈长条状,相对狭窄,不够开阔,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地层倾角10~20°左右,南东翼地层倾角6~12°左右,平均约8°。区内未发现次一级的褶曲,为一单斜构造。
井田断裂构造不发育,在井田内未见断裂构造。构造复杂程度因地层倾角较缓且倾角值变化较小,定为简单类型。
三、(1)可采煤层为C8、C9、C11、C15号四层,分述如下: C8号煤层:
C8煤层位于P3l上部,上距C7(煤线)底界3.69-5.98m,平均4.67m,下距C9(煤层)5.91~6.60m,平均6.38m。煤层厚度1.07~1.60m,平均厚1.29m ,标准差为0.18,变化系数为13.95%,呈层状产出,全区可采,该煤层有7个工程揭露,煤层沿走向、倾斜方向、深部、浅部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属全区稳定主要可采的薄煤层。
4
顶板为黑色炭质泥岩夹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个别孔为黑色炭质页岩夹灰色泥质粉砂岩,厚3.69~5.98m,平均厚4.67m;底板为黑色炭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灰岩,炭质泥岩含少量星散状、结核状硫铁矿。厚5.91~6.60m,平均厚6.38m。
C9号煤层:
C9煤层位于P3l上部,上距C8(煤层)底界5.91~6.60m,平均6.38m,下距C10(煤线)1.77~2.89m,平均2.08m。煤层厚度1.58~2.09m,平均厚1.83m,标准差为0.15,变化系数为8.29%,呈层状产出,全区可采,该煤层有7个工程揭露,煤层沿走向、倾斜方向、深部、浅部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属全区稳定主要可采的中厚煤层。
顶板为黑色炭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灰岩,炭质泥岩含硫铁矿,厚5.91~6.60m,平均厚6.38m;底板为黑色炭质泥岩,炭质泥岩含少量星散状、结核状硫铁矿。厚1.77~2.89m,平均厚2.08m。
C11号煤层:
C11煤层位于P3l中下部,上距C10(煤线)底界21.07-24.92m,平均23.65m,下距C12(煤线)8.47~10.57m,平均8.01m。煤层厚度0.82~1.03m,平均厚0.89m,标准差为0.07,变化系数为7.85%,呈层状产出,全区可采,该煤层有8个工程揭露,煤层沿走向、倾斜方向、深部、浅部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属全区稳定主要可采的薄煤层。
顶板为黑色炭质泥岩夹薄层粉砂岩、深灰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灰色中厚层泥灰岩,炭质泥岩含少量结核状硫铁矿。厚21.07-24.92m,平均厚23.65m;底板为灰色中厚层粉砂岩夹少量灰色中厚层泥灰岩、粉砂质页岩、炭质泥岩,炭质泥岩含少量星散状、结核状硫铁矿。厚8.47~
5
10.57m,平均厚8.01m。
C15号煤层:
C15位于P3l下部,上距C14(煤线)底界3.05-9.40m,平均7.62m,下距茅口组(P2m)3.35~7.08m,平均5.55m。煤层厚度0.83~2.60m,平均厚1.33m,标准差为0.58,变化系数为43.61%,呈层状产出,全区可采,该煤层有8个工程揭露,煤层沿走向、倾斜方向、深部、浅部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属全区稳定主要可采的中厚煤层。
顶板为灰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灰岩、黑色炭质泥岩,厚3.05~9.40m,平均厚7.62m;底板为浅灰、灰白色泥岩,含大量星散状、结核状硫铁矿,含大量植物化石。厚3.35~7.08m,平均厚5.55m。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编号 C8 平均厚度(m) 1.07~1.60 1.29 1.58~2.09 1.83 0.82~1.03 0.89 夹矸层数 0-1 复杂程度 简单至复杂 简单 简单至复杂 可采程度 全区 煤层倾角 6~12° 8° 6~12° 8° 6~12° 8° 稳定性 稳定 煤层顶底板 顶板: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底板: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灰岩 顶板: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灰岩 底板:泥岩 顶板: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灰岩,含少量结核状硫铁矿。 底板:粉砂岩夹少量灰泥灰岩、粉砂质页岩、炭质泥岩 顶板: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灰岩、黑色炭质泥岩 底板:泥岩,含大量星散状、结核状硫铁矿 煤层间距(m) 5.91~6.60 6.38 C9 0 全区 稳定 24.07-27.92 26.65 29.45-38.66 32.25 C11 0-1 全区 稳定 C15 0.83~2.60 1.33 0-1 复杂 全区 6~12° 8° 稳定 第二节 矿井各含水层、隔水层情况
一、矿井各含水层、隔水层情况
矿井主要含、隔水层分别为第四系(Q),下三叠统夜郎组(T1y)的九级滩段(T1y3)、玉龙山段(T1y2),沙堡湾段(T1y1),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现分
6
述如下:
1、第四系(Q)弱含水层
分布在井田西部的河沟两旁及地势低洼处,岩性为坡积及残积的棕色、黄色等粘土、砂砾、碎石等。含孔隙水,地表泉水出露稀少,含水性弱。
2、夜郎组九级滩段(T1y3)弱含水层
出露于玉龙山灰岩之上,分布于井田区外的东南部,厚一般200m左右,岩性以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泥质灰岩薄层,浅部风化节理裂隙发育,见少量裂隙泉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易于干涸。一般起到良好的隔水作用,含水性弱,视为相对隔水层。
3、夜郎组玉龙山段(T1y2)中等含水层
区内广泛出露,多为峰丛状中山地貌,各种形态的岩溶景观较为发育,岩溶洼地、岩溶漏斗等常见;厚度大于98.96m。岩性以中厚层状石灰岩为主,含水性较强,由于底部有80m左右为泥灰岩,故为中等含水层。
4、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弱含水层
出露于玉龙山灰岩与上二迭统长兴组地层之间,厚7.33~9.23m;平均8.19m,岩性以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为主,浅部风化节理裂隙发育,见少量裂隙泉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易于干涸。深部岩性致密,据钻孔揭露,未出现漏水现象;一般起到良好的隔水作用,含水性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由于地层较薄,区内出露较差;调查时未发现泉水点。
5、长兴组(P3c)强含水层
该层直接覆于龙潭煤组地层之上,地表呈条带状分布于井田的西北部及其外围,地表多形成陡崖及落水函,厚45.36-48.45m,平均46.66m。
7
岩性以厚层状石灰岩及遂石灰岩为主。地表多见溶洞溶槽地貌,深部据钻孔揭露,岩溶、裂隙发育,岩芯较破碎,漏水孔3个,漏水几率为60%,水位标高在790~810m之间,和花滩河的河床相接近。据202孔抽P3(c+l)段水资料:渗透系数K=0.357(m/d),单位涌水量为0.016(l/s)。
6、龙潭煤组(P3 l)弱含水层
区内煤系地层出露于井田的西部及北部外围,厚105.96~110.95m,平均为109.14m,岩性由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石灰岩、泥岩、煤层、铝土岩等组成,由于易风化剥蚀,地表常为斜坡地貌,有利于地表水排泄,但在冲沟附近补给条件较好;浅部含少量风化裂隙水、层间溶隙水及老窑积水;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旱、雨季流量差异悬殊,该层由于含水岩层较薄,且多夹于细粒碎屑岩中,含水性较弱,属弱含水层。深部据钻孔揭露,仅有1个钻孔出现漏水,几率为25%。
7、茅口组石灰岩(P2m)强含水层
由石灰岩、燧石灰岩、硅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地表岩溶发育,地下岩溶管道发育,属强含水层。该层出露于矿区南部边界外,厚度大于200m。属强含水层。
第三节 矿井各煤层与含水层、隔水层关系
一、含水层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一)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P3l)
矿山开采过程中,将大面积揭露P3l层,其地下水将直接进入矿井,而成为矿井充水的直接因素。虽然易于疏干、富水性较弱,但对矿山开采影响较大。
(二)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P2m)
下伏于含煤岩系,可采煤层C15底界至茅口组顶界厚度仅有
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熊家湾煤矿2014年度探放水计划(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