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教材教法报告讲稿
一、1—4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继续掌握正确的写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2、识字写字
准确认读86个生字
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136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正确、整洁 能在语境中准确辨析11个多音字的读音 继续练习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3、词语
积累课本中出现的生词,积累语文乐园和课本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同义词 辨析和积累同义词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初步接触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掌握抓重点字理解词意的方法
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用词写句子。(10点) 4、句子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体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想像句子描绘的情境
了解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关系 学习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 5、阅读
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地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能阅读程度合适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领悟如何写具体的方法和“总-分”构段方式 6、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能转述基本内容 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做到语句比较通顺 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7、习作
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
8、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的能力。 9、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1.关于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册1至4单元将继续学习生字115个左右。在四年级,识字虽然仍是重要任务,但不再作为教学重点,因此要求学生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独立识字。要继续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继续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识字,鼓励学生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学生进入四年级第二学期,已经认识了常用汉字2000个左右,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较明确的了解,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例如听读认字、看上下文猜字、看拼音认字、分析字形认字等,并且学会了使用工具书,能够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来独立识字。
由于教学中一直鼓励学生个性化识字,实际上学生的识字量是有差距的,识字能力也存在着差别。在识字教学中要照顾差异,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交流学习经验,启发旁人;鼓励互助合作。在识字过程中,要本着“字不离词”的原则,以词为单位进行识记,不专门对字进行反复认记。要培养学生借助字词典,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适当调整识字的阶段目标,
但生字表中的词语应作为学生掌握的底限。识字要和阅读紧密结合,不能单独进行,切忌为完成识字任务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册要学习书写109个字,要继续重视写字的指导。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和写字的联系外,还要指导学生在经常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写字技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年级是错别字的高发期。学生大量识字,但又都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学习的。当阅读或习作时,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之间的异同必然会造成部分识记、书写的混淆。本册仍坚持在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中安排了一系列同音字、形近字的比较运用练习,还设计了一系列易错字的书写指导。以正面引导为主,帮助学生利用学过的汉字知识和识字方法,有意识地注意防止和纠正错别字。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采用多种形式(每日一比(形近字、同音字)、错别字病院、扩词比赛、选字填空、形近字找朋友)形成认字写字、纠正错别字的环境氛围,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做到正确用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关于词语学习
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和句的能力的重要阶段。升入四年级后,由于阅读量增大,阅读面拓宽,大量书面语汇进入学生视野,原有的口头词语不能满足阅读和表达的需要。因此,词语教学成为重点。要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逐渐学会并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在理解词和句的基础上,还应重视词和句的积累与运用,指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大量的书面语汇应该随课文学习。教材中提供了联系上下文、联想熟悉的事物、想象、查词典等学习词语的方法,学习生字要和学习词语结合起来。课文中不少书面词语,比如“娓娓动听”“温润”,学习时应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不要孤立地认字、写字,也不要孤立地考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学习词语可以利用词典来了解词义,但又不能过于依赖注解,尤其不要让学生背注解。因为许多词语无论怎样注释,都无法准确表达它们的意思。所以我们反对让学生抄写辞典上的词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但有的词,尤其是一些成语,就要先把词的本义弄明白,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我们应继续强调在语境中学习词语,理解词语。学习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对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依靠语境提供的信息来认知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有的词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释。例如《这个规矩不能有》(P77)警卫员见彭总发怒,他想辩解一下,就说:“牌子上不是写着休息吗?”联系彭总发怒的情况和警卫员话的内容,就可以知道,他是在解释事情的原因。由此可知,“辩解”就是分辩、解释、说明情况的意思。
学习词语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联想和想像。学习词语还可以根据汉字表意的特点推知词义,也可以根据字义合成词义。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比较,最直接的应是看上下文理解,其次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义或者合成字义等其他方法,最后再考虑查词典。值得强调的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例如“滋润”(P19)“这些故事,有如点点春雨,滋润着我。”“滋润”两个字都有四点水,表示和水有关,联系春雨,就可明白词义了。
学习词语,不能把解词、背注释作为教学重点,要尽可能地在语境中检验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 学生是否理解了某个词语,可以通过举例子、用自己的话解释、表演、打手势、找同义词替代、反义词、画画等方式考查。例如朗读、造句、词语搭配都能够反映学生掌握词语的水平。也可以采用游戏形式进行用词不当的纠错。
总之,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词语,鼓励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词语的理解;允许学生掌握词语的数量、进度不一致,鼓励多积累,在实践活动中多使用;要引导学生在各种语境中留心学习语言,逐步形成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3.关于阅读教学
会自己提出问题,提出比较有质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作者写作意图相符)的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不受枝节问题的羁绊;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学会写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升入四年级时,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并在阅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蕴涵的浅显的道理。要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整体把握文章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开、分解了,就会失去花朵的美丽了。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讲,学了语言就是要学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落实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理解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人认识一件事物、一个定理、一个概念……都要达到理解水平。歌德说:“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要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
对语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⑴ 对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词义,使重点词句的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⑵ 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
理,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深入读书,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内容的要点,还要能综合地感受思想内涵,创造性地表述课文内容。⑶ 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共鸣。由此不难看出理解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感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达到第四种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动,同时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要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动情,才能有所悟。学生的感悟具有个性特点,同一件事情,每个学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个性化发展。 (2)朗读和默读结合使用
一般来说,低年级多用朗读,中高年级多用默读。尤其是默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要通过默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速读能力,学生能够很快地将阅读内容要点概括出来,才能获得大量信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误解读书仅仅是重复课文的内容,这是错误的。朗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亚于演员对角色的再创造。它是通过读者朗读重塑人物形象、再现人物情感、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过程;也是呈现景观、抒发情怀的过程;同时还凝聚了朗读者对文章内含的深刻认识。它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由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同,处理朗读的语气基调也会截然不同,再现原形的特点也各有千秋。 对于适合朗读的课文,要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设一种轻松的、和谐的、向上的学习气氛。以读激趣――以读促讲――以读引思――以读助学
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感情,在评议朗读中寻求答案,读中质疑,评中解惑,用读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选入的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富于人情味的好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由此,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首先,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以情激情。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还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情境。除了利用情态语言之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录象等)、讲激情故事、设臵悬念、安排表演等,尽快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
调动情感参与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的角色移位。即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提物情感,体验生活。四年级需要学习略读。应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精彩的段落,重点的部分分析、朗读,不必面面俱到;不必每课都朗读全文。默读、略读的部分可允许有不认识的字,不检查识字,只考查对文章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的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样学,都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经过教师有意引导,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不搞过细的讲解,而由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前后联系,上下贯通,理解内容;最后再回到全文,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学生自读这个环节不可超越。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教师的语文能力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少讲一点,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优化、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阅读能力。 (3)学会质疑
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抓难点、重点质疑探究,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探究,抓住文题质疑探究,抓住文章首尾质疑探究,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探究,还可抓住插图、标点、修辞等等进行质疑探究。尊重学生质疑时表现出来的差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比较鉴别,学会质疑,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可以指导学生自读质疑―再读解疑―精读再生疑―不断探究,向课外延伸;也可以引导学生经历“自读质疑―确定探究主题―定向解疑―回顾全文―升华延伸”这样的一个过程。 (4)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地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四年级下册教材注意了语文的实践性,设计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提供了很多的活动题材,但不一定全部进行,应基本上保证一个月一次。综合活动可以组织得规模大一些,也可以相应小一点,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决定,但最少保证一学期四次。习作也不必按周进行,要放到单元学习的整体过程中安排,要尽量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语文能力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能力训练的重点是有差异的。例如收集信息,四年级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收集,并搜集到相关资料就可以了。教师要在带领学生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明白搜集到的资料还应进行筛选,还要学会运用。所有的综合活动都要自然引入,尽量使学生情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四年级下册教材教法报告讲稿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