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河流域现状浅析
摘要:淮河流域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占35.8%。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48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8%,每公顷平均水量为4935立方米,仅占全国每公顷平均水量的19%,水资源相当贫乏,开发利用量仅占全国的1/9左右。由于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淮河功能日趋退化、生态日益脆弱,人水矛盾越来越突出,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等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河道,淮河存在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现状概述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 建议对策
安徽省位于东经114.9度至119.8度与北纬29.4度至34.6度之间,主要河流分属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6.69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经过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县三江营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000公里,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占35.8%。目前,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48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8%,每公顷平均水量为4935立方米,仅占全国每公顷平均水量的19%,水资源相当贫乏。
一、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根据具体的水资源状况,从古至今,淮河流域修建了一些基础水利设施。 (一)安丰塘
安丰塘位于寿县南30公里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安丰塘是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塘堤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93万亩。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安丰塘水利工程历史之久长,设计建造之
科学,并且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被誉为“神州第一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佛子岭水库
佛子岭水库是淮河流域的大型山谷水库,在安徽省西部霍山县南17公里的淠河上游。淠河发源于大别山区,是淮河的主要支流之一。1952年1月开始修建,1954年10月完工。水库拦河坝长510公尺,高70多公尺,是混凝土连拱坝,可防较强烈的地震。设有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31,000瓩,年发电量9,350万度,所发电力主要输送到六安、合肥等城市。水库集水面积约1,840平方公里,可以拦蓄5亿立方公尺洪水。 (三)响洪甸水库
响洪甸水库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境内,是淮河支流西淠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库,由水库大坝、泄洪隧洞、引水隧洞、发电厂四部分组成。响洪甸水库是淠史杭灌区的主要水源之一,实际灌溉农田数逐年增长。截至2005年底,小水电机组装机容量2500千瓦,累计发电9714万千瓦时。此外,在养殖和航运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梅山水库
梅山水库位于大别山腹地、淮河支流史河上游,坐落于安徽省金寨县县城南端。梅山水库是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与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自建成50多年来,充分发挥了巨大的综合功能。防洪方面,担负着为淮河干流错峰调蓄的重要任务;灌溉方面,作为淠史杭灌区主要水源,使农田其旱涝保收;发电方面,是皖西电网的重要电源点,对安徽电网的发展和确保电网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水资源利用分析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开发较早较多的一个地区。随着大量水利工程的兴建,该流域已形成蓄、引、提、抽、调等水利体系,对缓解时空不均引起的水资源缺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淮河流域各类水资源工程的总供水能力约为5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50亿立方米,利用率40%;利用地下水90亿立方米,利用率31%。然而,虽然省内水利工程小有规模,但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科学
的体系。很多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在实际中无法起到应有作用;一些小型水库甚至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而污染甚至干涸,水资源现状利用并不乐观。流域内超过666.7万hm2的有效灌溉面积中,每年实灌面积一般只有533.3万hm2左右,只占淮河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在水资源使用量中,农业用水占80%以上。该流域水资源利用率73.7%,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仅占全国的1/9左右。[1]
三、淮河水资源存在问题
由于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淮河功能日趋退化、生态日益脆弱;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低,人水矛盾越来越突出,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等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河道,淮河存在严重的问题。 (一)河道水质污染,出现水质性缺水
由于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污染源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增大,淮河水质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干流中游及淮北支流已是无河不污,有些水域甚至已失去使用价值。因地表水污染,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造成水质性缺水,沿淮城镇经常出现饮用水荒以及人畜、鱼类中毒等事故,危害极大,影响恶劣。 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直接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的安全。 (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不仅降低土壤肥力,且会淤塞下游河道,降低河水下泄能力,减少土壤厚度,降低土壤蓄水能力。因此,淮河流域水旱灾害的加重一定程度上是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长期以来,淮河的利用及水土资源开发处于无序失控状态,河道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淮河流域面积为1314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9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减弱,自然水源减少,河流断流,水库蓄水能力下降,井泉枯竭,人畜饮水困难,农田肥力流失等问题。 转
四、个人建议及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我个人的理解与思考,针对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具体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保护,治理水质污染
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控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现有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整顿。另外,还要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划分水源保护区,确保饮用水质量。 (二)兴修水利,降低旱涝灾害
一方面,要兴建灌溉工程,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做好淮水北调和引黄灌溉工程,扩大灌溉面积,解决淮河流域北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抵御旱灾 。另一方面,要修建蓄水工程,使淮河上中下游的蓄、排水系统更加完善;同时清除河床行水障碍,疏浚行水河槽,抵御洪灾 (三)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为降低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是当务之急。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此外可修建拦沙坝及水平梯田,治理水土流失。[2] (四)加强调配,开展节水工作
根据省内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的现状,建立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和调配制度。切实保障河道生态用水需求,维护河流生态健康。同时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积极开展节水工作,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同时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实施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加强地下水回灌,逐步改善生态环境。[3]
综上所述,安徽淮河流域现阶段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性缺水,加上水利设施建设的不协调性,作为安徽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家乡水利形势,并积极提出建议,为家乡的长远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让淮河不再出现缺水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2]陆鹏飞.基于人水和谐的理念探讨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
[3]董刚,王文举.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对工业经济的影响评估[J].治淮,2006,(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安徽淮河流域现状浅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