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时数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回顾。 1、引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2、回顾
(1)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前半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如何鉴赏咏物诗 1、步骤:
(1)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情感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要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手法分析。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常用的手法: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拟人、用典等等 2、考题举例
画眉鸟 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三、学习《柳》 1、简介李商隐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2]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 2、对比朗读
咏柳 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试从意象、情感、手法三方面分析两首诗的特点
(1)意象分析
贺诗写的是生气盎然、婀娜多姿的春柳;
3
李诗写的是零落憔悴、凄清萧条的秋柳。 (2)情感分析。
贺诗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色的赞美之情;
李诗托物抒怀,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背景: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3)手法分析。
贺诗写景采用新鲜灵动的比喻,又兼用设问、拟人,融情于景,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柳图。
李诗托物咏怀,采用了暗示象征的手法,表面写柳实际是写人,是借景抒情;另一点,它还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先写乐景后衬哀情。。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四、拓展阅读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第二课时
一、学习《子规》
子规
顾况
4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朗读。 2、简介作者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3、意象分析
诗人笔下的子规有何特点?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冤亡、积怨、啼血 4、情感分析
诗人对子规寄寓了什么感情?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 蒙冤屈死之人多,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抨击。 总结主旨: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的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5、手法分析
①用典。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冤亡、积怨之深。 ② 反问。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赏析《葡萄》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1、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原创精品教案 咏物诗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