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板平法、钢筋计算方法与软件中的输入规则
1.1. 板平法
1.1.1. 坐标方向的规定
(1)当两向轴网正交布置时,图面从左至右为X方向,从下至上为Y方向; (2)当轴网转折时,局部坐标方向顺轴网转折角度做相应的转折; (3)当轴网向心布置时,切向为X方向,径向为Y方向。 1.1.2. 板的分类编号 板类型 楼面板 屋面板 代号 LB WB 序号 x x x x 板类型 延伸悬挑板 纯悬挑板 代号 YXB XB 序号 x x x x 1.1.3. 板的集中标注 板集中标注的内容为:板块编号、板厚、贯通纵筋以及当板面标高不同时的标高高差。对于普通楼面,两向均以一跨为一块板;对于密肋楼盖,两向主梁(框架梁)均以一跨为一块板(非主梁密肋不计)。板应逐一编号,相同编号的板可择其一做集中标住,其他仅注写置于圆圈内的板编号,以及当板面标高不同时的标高高差。
1、板厚
板厚注写为h=x x x ;当悬挑板的端部改变截面厚度时,用斜线分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植,注写为h=x x x / x x x;当设计已在图注中统一注明板厚时,此项可不注。
2、贯通纵筋
贯通纵筋按板块的下部和上部分别注写(当板块上部不设贯通纵筋时则不注),并以B代表下部,T代表上部;B&T代表下部与上部;X向贯通筋以X打头,Y向贯通筋以Y打头,两向贯通筋配置相同时则以X&Y打头。当板为单向板时,另一向贯通筋的分布筋可不必注写,而在图中统一注明。
当在某些板内(延伸悬挑板YXB,或纯悬挑板XB的下部)配置有构造钢筋时,则X向以Xc,Y向以Yc打头注写。
3、板面标高高差 指相对与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应将其注写在括号内,且有高差时注,无高差时不注。
1.1.4. 板支座原位标注
板支座原位标注的内容为:板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和纯悬挑板上部受力钢筋。 板支座原位标注的钢筋,应在配置相同跨的第一跨表达(当在两悬挑部位单独配置时,则在原位表达)。 1.1.5. 板平面标注示例
板的平面标注如图4-3:
B 1 ○LB1 h=120 B:XΦ10@100 YΦ10@150 LB1 1Φ8@150 ○1000 2Φ8@150 ○1000 6000 A 3600 1 1 ○YXB1 LB1 YXB1 h=150/100 B:XcΦ8@150; YcΦ8@200 T: XΦ10@150 ③Φ8@150 1 ○1 ○3600 3000 2 3 图4-3双跨单边悬挑板平法标注 未注明分布筋间距为Φ8@250
图4-3中,LB1集中标注的含义:
(1) 楼面板厚120mm; (2) 底面受力筋X方向为Ф10,间距100;Y方向为Ф10,间距150; 图4-3中,LB1支座原位标注的含义:
(1)单边支座钢筋①直径为Ф8,间距150,支座外长度为1000; (2)双边支座钢筋②直径为Ф8,间距150,支座外长度每边为1000; 图4-3中,YXB1集中标注的含义:
(1) 板的根部厚度为150mm,板的端部厚度为100mm;
(2) 下部构造筋X方向为Φ8,间距150;Y方向为Φ8,间距200 (3) 上部构造筋X方向为Φ8,间距150;Y方向按钢筋①布置。 1.2. 板钢筋计算规则 1.2.1. 受力筋
1、底部受力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
(1)当板端支座为框架梁、剪力墙、圈梁时,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ha/2,5d} (ha为支座宽) (2)当板端支座为砌体墙时,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120,h} (h为板厚) (3)其他直接规定长度的情况
2、底部受力筋根数=(净跨长-扣减值×2)/布筋间距+1 扣减值取50mm或保护层 3、面筋长度=净跨+左右锚固长度(LaE)+弯勾×2(一级钢筋) 4、面筋根数=(净跨-50×2) /布筋间距+1 1.2.2. 负筋及分布筋
1、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支座长度+弯勾+负筋长度+弯折(板厚-保护层×2或板厚-保护层) 锚固支座长度(1)LaE (2)0.4 LaE+15d (3)支座宽-保护层+板厚-保护层×2 (4)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保护层×2
2、端支座负筋根数=(净跨长-扣减值×2)/布筋间距+1 扣减值取50mm或保护层 3、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
(1)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
① 分布钢筋带有弯勾 分布筋长度=净跨长-负筋标注长度×2+150×2+弯勾×2 ② 分布钢筋不带弯勾 分布筋长度=净跨长-负筋标注长度×2+150×2 (2) 分布筋长度等于轴线长度
① 分布钢筋带有弯勾 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勾×2 ② 分布钢筋不带弯勾 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 (3)按照负筋范围计算
① 分布钢筋带有弯勾 分布筋长度=(净跨-50×2)+弯勾×2 ② 分布钢筋不带弯勾 分布筋长度=净跨-50×2
4、端支座分布筋根数=钢筋板内净长/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 5、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右标注+弯折×2
左右标注尺寸到梁边线或轴线;弯折长度为板厚-保护层×2或板厚-保护层
6、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长-扣减值×2)/布筋间距+1 扣减值取50mm或保护层 7、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 同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
8、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 左布筋范围/分布筋间距+1+右布筋范围/分布筋间距+1 1.2.3. 温度筋
防止板受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缝,在上部负筋中间位置布置,搭接长度为150
1、温度筋长度
(1)当负筋标注到支座中心线时 温度筋长度=两支座中心线长度-两负筋标注长度+参差长度(150)×2+弯勾×2
(2)当负筋标注到支座边线时 温度筋长度=两支座间净长-两负筋标注长度+参差长度(150)×2+弯勾×2
2、温度筋根数
(1)当负筋标注到支座中心线时 温度筋根数=(两支座中心线长度-两负筋标注长度)/温度筋间距-1 (2)当负筋标注到支座边线时 温度筋根数=(两支座间净长-两负筋标注长度) /温度筋间距-1 1.2.4. 纯悬挑板的钢筋计算 1、上部钢筋
(1)上部受力钢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勾(二级钢筋不加)+悬挑板净跨XBK+弯折(板厚-保护层×2+5d)
(软件中直接输入弯折值)
(2)上部受力钢筋根数=(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上部受力筋间距+1 (3)上部受力分布筋长度=(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 +弯勾×2(或不加) (注意:软件中将弯折后面的“(0)”变成“0”)
(4)上部受力分布筋根数=(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 分布筋间距 2、下部钢筋
(1)下部构造筋长度=锚固长度(max{支座宽/2,12d})+悬挑板净跨XBK+弯勾×2 (二级钢筋不加)
软件中应该修改该钢筋的“板底筋伸入支座长度为(max{支座宽/2,
12d}”
(2)下部构造钢筋根数=(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下部构造筋间距+1 (3)下部分布筋长度=(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 +弯勾×2(或不加) (注意:软件中将弯折后面的“(0)”变成“0”)
(4)下部分布筋根数=(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 分布筋间距
1.2.5. 一端延伸悬挑板的钢筋计算
1、板跨方向面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勾(一级钢筋) +净跨+弯折(板厚-保护层×2+5d)+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2、面筋根数=(净跨-50×2) /布筋间距+1 1.2.6. 两端延伸悬挑板的钢筋计算
1、板跨方向面筋长度=弯折(板厚-保护层×2+5d)+净跨+弯折(板厚-保护层×2+5d)+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2、面筋根数=(净跨-50×2) /布筋间距+1
1.2.7. 异形板钢筋计算
基本公式同上。注意板钢筋计算方法:计算设置第13项:板钢筋按平均长度计算设置 1.2.8. 板中开洞
洞边≤300时,钢筋绕行;洞边>300时钢筋在洞边弯折。洞边长或直径大于300,小于1000时,洞加强筋不标注,按每边配置两根直径不小于12mm且不小于同向被切断纵向钢筋总面积的50%补强,补强钢筋的强度等级与被切断钢筋相同并布置在同一层面。两根补强钢筋钢筋净距为30mm。 1、面筋 面筋在洞边向下弯折(板厚-保护层×2):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净长-保护层)+弯折
2、底筋 长度=锚固长度(max{ha/2,5d})+弯钩+(净长-保护层)+弯折
(1)有面筋时 底筋在洞边向上弯折:板厚-保护层×2 (2) 没有面筋时 底筋在洞边向上弯折:板厚-保护层×2+5d (软件会自动处理) 3、加强钢筋
(1)加强钢筋的长度: 净跨+max(ha/2,5d)×2
(2)加强钢筋根数: 一个方向加强钢筋根数=切断根数×(切断钢筋直径/加强钢筋直径)2 (3)圆周形洞另加“斜放补强钢筋”,采用两向被强纵筋的较小者
长度=标注长+La×2+弯勾×2 (标注长是被两向加强筋切断的长度) 根数一般是8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1板平法、钢筋计算及软件应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