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为中国传统数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即利用图形的分、合、移、补的方法证明平面图形如圭田、邪田、箕田、圆田、宛田、弧田、环田的面积算法,还用以证明勾股原理以及整数勾股弦的一般公式。设勾、股、弦分别为a、b、c,整数勾弦一般公式为: a∶b∶c=[m2-1/2(m2+n2)]∶mn∶1/2(m2+n2)
至于直线型柱体如城、垣、堤、沟、堑、渠的体积或容积算法,也以出入相补原理予以证明;刘徽把出入相补原理作为一条普遍的原理,应用于几乎全部的几何理论之中。刘徽又利用三种基本几何体,即堑堵、阳马、鳖臑,他先证明三种基本几何体的体积算法,再把直线型非柱体的立体分割为三种基本几何体,然后证明其体积算法。可见,刘徽把三种基本几何体作为多面体体积算法的理论关键。对于圆型AE?面图形如圆田、弧田的面积算法,刘徽则是利用极限观念和出入相补原理证明其面积算法,并求得圆周率较精密之值分别为 π=157/50=3.14,
π=3927/1250=3.1416。
对于环田,乃是将环田之周拉直,使变为等积的梯形,再用出入相补原理证明其面积算法。刘徽在推证圆型立体时,采用了截割原理,即是在圆柱、圆锥、圆台上,各作一外切方柱、方锥、方台,以圆型立体与其外切方型立体体积之比为π:4,从方型立体可证得圆型立体的体积算法。刘徽在正方体上,作相互垂直的两圆柱,称两圆柱的公共部分?quot;牟合方盖\,在\牟合方盖\里作内切球,刘徽深知\牟合方盖\与其内切球体的体积之比为4∶π,他虽未求得球体积算法,但他提出其体积之比,在算法理论上是十分珍贵的。刘徽在推证勾股原理的基础上,还用面积理论推证有关勾、股的各种线段的求法,还用相似勾股形性质推证\勾股容方\、\勾股容圆\的求法,也证明了简单的测量算法。刘徽对数学名词改变了\约定俗成\的惯例,对一些名词给予明确的定义,如?quot;率\定义为\凡数相与者,谓之率。等除法实,相与率也。即是说,凡数与数之比,称之为\率\,约简两数之比,则称为相与率\。并把\率\概念几乎应用到所有算法之中,作为各种算法的主线。给正负数所下定义为:\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还给\方程\下了正确的定义,既给出\方程\有确切解的条件,又给出\方程\的同解理论,并创造性的给出\方程\的新解法。此外,刘徽还对幂、齐同通、列衰、开平方、开立方、鳖臑、阳马、堑堵、勾、股、弦等数学名词都给出正确的定义。刘徽的这些定义,不但没有含混不清之词,也没有循环定义之举,都合于逻辑,因而成为演绎论证的理论依据。刘徽在推理演绎与证明方法上,既有归纳,也在演绎;既有综合法,也有分析法,还有反证
法;在逻辑方面是十分丰富的。于是在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的发展上,形成了第一次高峰。西汉时期,主张盖天学说的天文学家创造了测量日高、远的方法,称之为重差术,到刘徽时代,几乎失传。刘徽乃潜心研究测量原理,使重差术加以发展,并由两次测望推广至三次、四次测望,编撰九道测量问题,缀于《九章算术》之终。唐代,李淳风为国子监审定数学教材,使另行单本,因其第一问\今有望海岛\,故称之为《海岛算经》。可见刘徽在测量理论上的成就是卓著的。
生活在南北朝宋、齐时代的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及其子祖暅,对数学有很出色的贡献,例如他们父子曾作《缀术》一书,可惜早已失传。保留至今的,只有祖冲之所创造的圆周率,即介于盈朒二限: 3.1415926<π<3.1415927, 密率:π=355/113,约率:π=22/7。
还有其子祖暅解决了刘徽所提出的\牟合方盖\体积问题,从而得到球体积的巧妙证法。
在南北朝成书的《孙子算经》三卷,是一部数学普及著作,其卷下除有\鸡兔同笼\问题外,还有著名的\物不知数\题,即\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也即现今之一次同余式组问题;设所求之物数为N,则有NQ2(qpo3),NQ3(qpo5),NQ2(qpo7),《孙子算经》给出N的最小解为N=23,西方学者一直称这问题为中国剩余定理,我们则称之为\孙子定理\。《张邱建算经》也是一部数学普及著作,书中涉及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正确求法,还有七道问题涉及等差级数及其解法,有的固是继承《九章算术》的成果,但等差级数更多的内容则是创新;《张邱建算经》卷下,有一\百鸡问题\,是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即\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书中共给出四组答案。虽然《九章算术》已有不定方程的记载,但一题数答却始自《张邱建算经》。 隋唐数学
唐代初期,太史丞、历算家王孝通编撰《缉古算经》一书,全书由二十问集成。其第一问是算术问题,已知日月合朔时刻及夜半时日所在赤道经度,推求夜半时月所在赤道经度。第二至十四问,是土木建筑问题;需用三次方程求解。第十五至二十问,是勾股问题;需用三次方程或双二次方程求n解。《缉古算经》虽未给出解三次方程的具体计算步聚,但王孝通必然是用带从开立方法来解的,这显然是一项辉煌成就;他还用自注形式给出方程各项系数的组成方法,这一作法,也是难能
可贵的。唐代沿袭隋代的办学制度,建立国子监,设立数学专业,天算家李淳风奉命选定并校注数学专业教材,因此选定《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夏侯阳算经》等10部算经,作为教科书。在唐代,还规定了学制,也规定了考试制度和考试成绩即是及格、不及格的标准。
自隋代建立国子寺之后,到唐代才逐渐形成一定的教育制度,不但影响隋唐以后的各代,这种教育制度也直接传入朝鲜、日本等国。随着教育制度的传播,一些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也传入朝鲜、日本;对朝鲜、日本的数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佛教及其经典的传入,印度的一些数学知识也传入中国,例如印度数码随着《开元占经·九执历》传入,由于没有把印度数码写法刊刻出来,以致印度数码当时没有在中国流传下来;又如,在《九执历》里记载有从0度到90度每隔3.75度的正弦线值表(其半径取为3438),由于此表没有引起当时中国历算家的重视,此表在中国也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影响。但是,中国数学是否传播到印度,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宋元数学
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中,宋元数学达到了较高水平,并遥遥领先于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数学的第二次高峰。北宋数学家刘益,著有《议古根源》,现已失传。只能从南宋杨辉的著作中看到一些端倪。《议古根源》打AEAE了古代对方程系数的一些限制,提出新解法,即正负开方术,经后世数学家的发展,即形成著称的增乘开方法。北宋另一数学家贾宪,著有《算法斅古集》、《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二书,此二书均已失传;只能从杨辉的著作中,了解其中的梗概。对于方程解法,贾宪提出\立成释锁平方法\、\增乘开平方法\、\立成释锁立方法\、\增乘(开立)方法\四法,其中释锁平方、释锁立方与《九章算术》相似,而增乘开方法却比旧法简明得多。另外贾宪还提出\开方作法本源\图,现称为\贾宪三角\,实即二项式展开系数表,这是中国传统数学的优秀成果之一,也是方程理论的重要内容。沈括,字存中,号梦溪,钱塘(今杭州)人,著有《梦溪笔谈》、《梦溪补笔谈》,其中给出隙积术、会圆术、AE?局都数,这三项都是中国传统数学上的杰出成就。隙积术,是推求累棋、层坛、积罂的求和公式,也即垛积术的开端;会圆术即是由弦、矢求弧的算法;棋局都数是计算棋局的总数。如清代《畴人传》称:\隙积、会圆二术,补《九章》所未及\。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著有《数书九章》,其中集有81问,分为18卷,厘为九类,每类九题。《数书九章》对数学的
主要贡献计有:\大衍总数术\,即一次同余式组的一般解法;书中给出了三个乃至八个模数的问题;\正负开方术\,即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书中也给出了8次乃至10次方程的问题;而这两项代表了中国传统数学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当时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另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九章算术》的\方程\术,即改进线性方程组解法为\互乘对减\消元法。他也独立地由三角形三边求得三角形的面积,即所谓\三斜求积\术,这与古希腊海伦公式是等价的。
南宋数学家杨辉,著有《详解九章算法》12卷、《日用算法》2卷、《乘除通变本末》3卷、《田亩比类乘除捷法》2卷、《续古摘奇算法》2卷,共计5种算书,其后三种一般称为《杨辉算法》。在《详解九章算法》中,选《九章算术》80问作为典范,进行详解,并增添\图草\、\乘除算法\、\篡类\三卷;在\篡类\里,引述了刘益的\正负开方术\贾宪的\增乘开方法\与\开方作法本源都是十分珍贵的数学史料。在《日用算法》里,把数学内容编成韵文,便于记诵,成为中国民间数学的特色。《乘除通变本末》是论述乘除算法、加减算法、求一算法诸术。《田亩比类乘除捷法》可看作是《详解九章算法》的延续。而《续古摘奇算法》则是搜?quot;诸家算法奇题及旧刊遗忘之文,其上卷主要论述纵横图,下卷主要论说《海岛算经》。
杨辉对一些纵横图给出了造术方法,为古代数学著作之所缺;杨辉用面积概念论证《海岛算经》的\日高\、\日远\公式,成为后人研究《海岛算经》造术的依据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以算筹表示方程的方法,但是,关于建立方程的一般方法则是当务之急;由于方程理论的高度发展,北方一些数学家开创了\天元术\,\天元术\就是用文字表示未知数以建立一元方程的方法。李冶虽不是天元术的首创学者,但是,他的著作《测圆海镜》12卷、《益古演段》3卷,都是天元术的专门著作,对于天元术的发展和推广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测圆海镜》里,李冶太字表示常数项,或以元字表示一次项,用\太\不用\元\,用\元\不用\太\,这就是他改进原来天元术建立方程的方法;他还把建立方程方法的步骤制度化,首先是\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设X为某某\;然后依题意列出一多项式,称为天元筹式\;再依据题意列出另一多项式,称为\同数\;最后天元筹式与同数两式相消,即是相减,即得一元高次方程。用这种方法建立方程,不但改变古代用几何法建立方程的繁难,而且所建方程之次数也不受限制。对于高次方程,则采?quot;增乘开方法\以求其解。
李冶在《测圆海镜》里,先提出692条几何命题,作为全书的理论依据,又给出得自\洞渊九容之说\,连同《九章算术》的\勾股容圆\,共计十种容圆公式,作为此书170问的基础。在《益古演段》中,一方面用天元术来解所列64问几何题,一方面对比蒋周《益古集》的旧解法,从而看出李冶在天元术方面的贡献。随着天元术的发展,北方数学家又创立了
二元术、三元术,即是二元代数学、三元代数学,基于此,元代中期朱世杰创立了四元术,即四元代数学。朱世杰著有《四元玉鉴》、《算学启蒙》二书,书中用\天\、\地\、\人\、\物\四字分别表示四种未知数,根据题意,可以列出四个未知数的高次方程组,而四元术的精华是\消元\,通过\消元\,使四元方程化为三元方程,再使三元方程化为二元方程,由二元方程化为一元高次方程,然后将用\增乘开方法\以求其解。朱世杰的\消元\法,是中国传统数学的一项杰出成就,不但领先于西方四百余年,用\消元\法解多元高次方程组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在《四元玉鉴》及《算学启蒙》里,还在另项杰出的成就,就是在沈括隙积术的基础上,系统地发展了垛积术及其相关的内插;也就是开创性地对高阶等差级数作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领先于西方三四百年之久。在宋元期间,中国传统数学取得非常丰富的辉煌成果,可以说中国传统数学达到了全盛时期。 明清数学
在明代,由于政治腐败、不注重理论、废除数学考试等原因,使得中国传统数学逐渐走向缓慢发展的道路。在当n时,社会上流传着数十种数学著作,这些著作大都是反映日常应用数学和商业贸易数学,其内容比较浅显,文字通俗易懂,还编撰了各种歌诀,便于记忆,其算法也容易掌握,因此促使这种数学广为流传,而古代的《九章》、天元术、四元术等则几乎成了绝学。当时的代表作计有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王文素《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三书,这些书籍虽然采用《九章算术》各章的名目,但其内容却多是日用或商业的数学知识,还有一大部分内容属于珠算的技巧和算法。于是珠算之盛行与普及代替了古代的筹算法,以筹算为基础的传统数学也渐次匿迹、消失。
在中国传统数学走向低谷的时候,西方教士利玛窦首先来华,一方面传播教义,一方面传入西方的科学以及数学知识。万历三十五年(1607),他便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名著,称为《几何原本》前6卷。继利玛窦之后,有大批西方教士接踵来华,有的在政府部门里工作,有的在教堂传播教义,他们编撰、翻译了不少西方科学著作,仅就数学而论,所编、译的著作多属于初等数学范畴,因而对中国传统数学产生了一定挠跋臁?
在中算濒于失传,西算刚刚输入之际,中国学者的态度极不一致,有人以为\薄古法为不足观\,有人以为\斥西人为异学\,而清初数学家梅文鼎则主张:\法有可采何论东西,理所当明何分新旧\。于是他融会贯通中西之学,自成一家之言。其著作颇丰,粗略统计,约88种之多,达200余卷。主要著作有:《筹算》、《笔算》、《度算释例》、《平三角举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数学史(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