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生论文 张 雯 《根据筝曲<战台风>和<渔舟唱晚>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3、古筝演奏音色的三个基本问题:
(1)手指弹弦的基本方法:
古筝手指正确的弹弦方法是“大动作松,小动作活,力沉指尖”。弹弦时将手臂的肌肉用最节省的时间和紧张度调度起来,并通过全手自然的协调运动将动力集中地贯注在力的作用点(即手指尖)上,触弦后又迅速回到原来的状态中。弹奏时,如果手的某一部位不松弛,例如:耸肩、抬肘、夹臂、手腕塌陷或凸突、指关节僵硬等等都会破坏整个手的协调组合运动,致使协调作用转换为对抗,手指触弦后无法迅速回到原来的自然状态,动力便不能贯注在指尖上,弹出的音色自然也就不可能好。
(2)弹弦及按弦的位置:
古筝右手弹弦位置在距离前梁3公分处,是基本弹弦位置。而发音干净明亮的最佳触弦点,则是在发音弦段(前梁至琴码)的八分之一处。此处正好是本音第三个八度的泛音位置,这个位置弹弦后产生的泛音数量少,声音纯净响亮,为基本音质的最佳弹弦点。
左手“吟、揉、滑、按”的传统技巧美化了余音,丰富了音色的变化,富有独特的韵味,为古筝的特色之一。理想的按弦位置在距筝柱左侧约16公分处,这是根据琴弦的张力和左手伸展的适度来决定的。因此距筝柱越近,琴弦张力越大,弦紧按不下去;距筝柱越远,弦就越软,按弦的张力就小一些。在实际演奏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按弦位置,做到顺手自然。
(3)触弦的方法:
不同的触弦方法产生不同的音色,古筝弹奏的基本触弦方法有两种:
①夹弹法:即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大约呈45度,其发音厚实,音质饱满,弹奏时往往以无名指或小指扎桩放在琴弦上,使手有所依托。
②提弹法:即手指弹弦的方向是从斜下方到斜上方,角度大约呈45度。其发音清脆明亮,音质纯正干净。弹奏时往往无依托,是悬手弹。为快速练习的重要弹法。
除这两种基本弹法外,触弦角度的调整,触弦速度与力度的不同,指甲吃弦的深浅都会给筝的音色带来较大的变化,演奏者要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处理。但要注意的是,除开乐曲特别标明的弹奏法外,古筝指甲与弦应该是平行的,无论夹弹或提弹都应用指甲的中锋切弦,手指对弦施加一定的压力,指甲垂直擦弦运动。
3
武汉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生论文 张 雯 《根据筝曲<战台风>和<渔舟唱晚>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二、浅析《战台风》的音色处理
1、《战台风》是王昌元先生于1965年创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乐曲中大量使用和弦撮奏,创新左手在琴码无音高处刮奏。并运用快四点、双抹、扫摇、短摇和长摇等新技法,将古筝的技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并且,生动表现了一群与台风搏斗的渔民形象,及雨过天晴后重建家园的美好景象。[3]
2、此乐曲的开头,由一连串的双手和弦撮奏开始,便需要磅礴的气势,强烈的音响效果,这就需要把力量高度集中,要有爆发力,发音要饱满、明亮。
谱例1
这时触弦位置适宜选择在离前梁的2~3公分处,因为此处琴体的共鸣效果比较饱满。义甲触弦面可以大一些,力度上加一些臂力,但不可超过音量的饱和度,否则,发出的便是噪音了。接着进入的是描写暴风雨的高潮段,这便是特殊音色的使用。左手一改常规,在左侧无音高处刮奏,利用噪音来表现狂风呼啸,但要尽量避免双手的音过分嘈杂。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弹奏刮奏时,要及时进行手指力度的变化,拉出层次感,才能起到好的烘托作用。
在随后的快板部分,双抹、扫摇和左手的刮奏交替出现,使激烈的音乐形象进一步升华。
右手在扫弦时,同样要避免过分嘈杂,要使中指扫弦带有浑厚的共鸣声,并且大指的主旋律音要清晰、明了。而弹奏时的强弱对比一定要随音高的走向的变化而变化。身体动作幅度加大,但强调自然。
在由强渐弱的双手交替的刮奏中,乐曲进入明亮悠扬的,前后音色形成强烈反差对比的抒情慢板。
谱例3
4
武汉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生论文 张 雯 《根据筝曲<战台风>和<渔舟唱晚>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优美的长摇配以左手柔美的刮奏,给人一进入雨过天晴后的清新感受。此时,就要求用手指第一关节触弦,手腕放松,力点应在指尖,但力度相应减小,发音柔和、轻巧。演奏动作顺手自然。
最后,乐曲在一段与首呼应的铿锵有力的快板旋律中结束。
整首乐曲通过各种演奏技法,和特殊的音乐音色出理,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和自然现象的完美结合。
三、浅析《渔舟唱晚》的音色处理
1、《渔舟唱晚》是一首古典风格的作品,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佳句为题,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渔人愉快的劳作和荡桨归舟,歌唱丰收的愉悦情致。 此曲是娄树华先生于1938年,以古谱《归去来辞》的片断为素材,加以发展变化而成的,此曲流传广泛,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筝代表曲目,享誉海内外。
2、乐曲开始的第一部分为慢板,左手通过上滑、下滑、揉弦和颤音等手法与右手悠扬旋律相结合,应使用柔美的弹奏方法,奏出的旋律要音色柔和、优美,如歌唱一般。
谱例4
[4]
5
武汉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生论文 张 雯 《根据筝曲<战台风>和<渔舟唱晚>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这时,弹弦的部位要在靠近琴码的地方(即弦的1/2处),在这个位置,弹奏点两边的弦振动最为充分,余音也最长,发出的音浑厚、深沉,给人以古朴的感觉。手指接触弦要缓慢,贴弦发音,多用夹弦弹法,每一个音的发音要有讲究,不要有棱角。身体放松,可用手臂、手腕带动手指弹奏,再配上左手按滑音的巧妙运用,就可以得到动听的声音。用以表现优美、恬静和怡然自得的音乐形象。
随后,在一遍遍反复并逐渐渐快的旋律中,音阶在不断地级进,力度也要随之自然地层层递增,音色不断地变化,使之层次分明,乐曲推向高潮部。
右手的花指,在弹奏时要连贯、流畅,在琴弦上要适时改变弹奏位置,乐句之间不要断开,产生水波摇曳之感。整段旋律要完整,要有一起呵成之势。
尾声由渐慢的并逐渐下行的旋律表现渔民们划着小舟向着炊烟缭绕的渔村漫漫远去的情景。
乐曲最后的几个音,发音要沉稳,用靠弦夹弹的弹法,配以左手的颤音,让人进入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画面。
此曲对意境的完美表达,是与音色和旋律离不开的。并且,此曲不仅仅是一首看似较简单的乐曲,其对演奏者自身文化内涵和演奏技法,都有一定水平的要求。才能恰如其分地展现此筝曲的古典韵味和优美音色。
6
武汉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生论文 张 雯 《根据筝曲<战台风>和<渔舟唱晚>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四、浅析两首乐曲的对比
笔者通过分析将两首乐曲进行了比较,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表格如下: 节拍 声部 多声部 力度 fff 、mf、ff 乐曲提示 乐曲类型 触弦方法 弹弦位置 快速的 创新型现提弹为主 离前梁2~3公分 夹弹为主 离前梁3~4公分或弦1/2处 《战台风》 2/4 热情洋溢 代乐曲 《渔舟唱晚》 4/4 单声部 4/3 4/2
f、 mp 稍慢、优古朴的传美恬静地 统乐曲 1、《战台风》属于创作型现代作品,曲式结构方正规范。乐曲整体描绘的是人类以顽强精神与大自然进行搏斗的画面。因此,乐曲要求整体发音铿锵有力,干净明快,双手多合奏和快速弹奏,用以表现一种激烈的、密集的音乐特色。
此曲中多用大撮指法,其以手腕为运动轴心,若手腕在运动后不能迅速回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而持续紧张,必然使协调动作转为对抗,即屈肌收缩而伸肌紧张。这样不但演奏十分吃力不能持久而且发音没有分量,还会造成手臂紧张,不能充分保持弹性,致使发出的音就像棍子拨弦一样,呆滞、僵硬而且干瘪。
2、《渔舟唱完》则属于古典韵味较浓郁,偏向于传统模式的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与《战台风》截然相反。整首乐曲用慢板和快板组成,划分鲜明。慢板充分利用柔美的旋律和左手的“吟、揉、按、滑”展现筝的传统韵味和魅力。
在弹音之前,手指先贴住弦,同时给弦一定压力,然后用滑动力使指甲与弦轻微摩擦,手指在弦上停留时间相对稍长,这样可获得非常松弛的抒情散音。此曲快板部分简单明了,由右手单声部同段旋律多次反复渐快,最终达到高潮。在弹弦时,手指贴住弦后,对弦施加一定压力,然后快速离开,手指在弦上停留时间较短,这样可获得活泼、跳跃的弹音。两种演奏形式的结合使整首乐曲格调清新典雅,富于诗意,更富有表现力。
7
武汉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生论文 张 雯 《根据筝曲<战台风>和<渔舟唱晚>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别浅析《战台风》和《渔舟唱晚》的弹奏音色,概略地了解了古筝在音色上的一些相关知识和在乐曲中的应用。
另外,音乐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是表达作品情境的一种手段。要演奏好一首乐曲,不但要在音色方面与音乐情境共同变化,还要在心理和审美意识上与它相一致。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越深刻越细腻,就越能调动如:音色、节奏、力度等因素,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通过美的音色去感染听者,这对于一名优秀的古筝演奏者来说,是一个必须重视和具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蜀音筝韵》——《论古筝的演奏音色》,焦力 著。 [2] 《现代汉语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秦筝》2004年第一期,P26《学筝 练筝 弹筝 说筝》,傅明鉴 著。 [4] 《古筝考级教材》,吴青 主编
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