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位题 座 试 考 级 班答 课 上 得名 姓 师 教 课 任 不 号 学 内 名 姓 线 级 班 业 专 封 密院 学 昆 明 理 工 大 学 试 题( )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日期:20101.4 命题教师:任阿娟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评 分 阅卷人 注意:将所选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空格中。做在试题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1、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资本论》 D.《哥达纲领批判》
2、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问题
3、在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方面,有哪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主与和唯心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以下哪种关于世界的本原的理论是属于唯物主义的? A、古希腊的泰勒斯关于水是世界的本原的理论 B、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始基的理论 C、中国宋代的理学家朱熹“理为本”的理论 D、中国宋代的心学家陆九渊“心即理”的理论
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被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这里“半截子”是指( )。
A、认识论 B、历史观 C、人生观 D、自然观
6、以下关于哲学范畴“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1
A、物质就是感官可感知的一切事物。
B、物质不仅有客观实在的,又有可以观念塑造的。 C、物质并非总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D、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就产生了意识。
7、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处理社会关系 B、物质生产 C、科学实验 D、学习
8、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 )是其实质和核心。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事物普遍联系规律
9、事物发展的本质是( )。
A、所有事物都在前进和上升 B、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 C、事物不断处在质变当中 D、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 10、( )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A、劳动 B、革命 C、改革 D、实践
1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属于( )
A、先验论 B、后验论 C、反映论 D决定论 12、( )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3、在我们读书时,读到大象、房子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 )。
A、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 14、“有用就是真理”是( )的一个典型。
A、客观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 C、真理一元论 D、真理多元论
2
1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
A、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B、真理的永恒性、终极性 C、真理的正确性 D、真理的不变性
16、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除了要受到真理尺度的制约,还受到( )的制约。 A、社会尺度 B、宏观尺度 C、价值尺度 D、知识尺度
17、以下关于价值评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价值评价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B、评价结果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C、价值评价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评价并无对错之分。 D、价值评价也是一种认识活动。 18、( )属于唯心史观。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B、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制度的观点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观点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的观点
19、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生产资料 B、劳动者 C、劳动工具 D、劳动对象
20、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
A、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B、按劳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公有制关系 D、干群关系
2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阶级矛盾 22、( )体现为一种英雄史观。
A、认为历代所谓“明君、圣主”在所谓“太平盛世”的开创中起了重大作用 B、认为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加速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C、认为是张学良将军的“义举”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认为没有张学良将军就不会有国共联合抗日局面的出现
23、人的本质属性是( )。
3
A、生物属性 B、劳动属性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
24、无论是社会主义中国生产的小麦,还是资本主义美国生产的小麦,人们并不能感到两种小麦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的差别,这表明( ) A、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社会关系。
B、使用价值与财富的社会形式仍有某种密切联系。 C、使用价值与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
D、使用价值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某些社会生产关系。
25、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个别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该商品生产者( )
A、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将增加。
B、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将增加。 C、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将不变。 D、在相同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会减少。
26、确定商品的价值量必须以( )为单位。
A、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量 B、社会必要的复杂劳动量 C、社会必要的抽象劳动量 D、社会必要的具体劳动量
27、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利润平均化规律 B、使用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 D、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规律
28、资本的本质是( )。
A、一般等价物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29、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力和最高目标是( )。
A、扩大再生产 B、扩大资本主义积累 C、获得剩余价值 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30、某资本主义企业在一年内投入的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分别为100万美元、400万美元,剩余价值为400万美元,则该企业在该年的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分别为( )。
A、400%,400% B、400%,80% C、100%,80% D、80%,80%
4
31、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 )。 A、“参与制” B、公私合营 C、建立垄断银行 D、“个人联合”
32、从( )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二十世纪初 B、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C、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3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 A、资本家加强了对企业的控制。
B、个体资本所有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C、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很多大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D、国家资本所有制盛行,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主要形式。
3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
A、英国工党 B、德国劳动党 C、布尔什维克党 D、共产主义者同盟 35、( )是人类社会最后的国家政权。
A、奴隶主专政 B、封建主专政 C、资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
36、列宁领导前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 )。
A、战时共产主义阶段 B、新经济政策阶段 C、卫国战争阶段 D、镇压富农暴动阶段
37、以下哪项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按劳分配 C、商品生产和交换 D、计划经济体制
38、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
A、代表所有阶级利益的政党 B、产生于工人运动的政党 C、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的政党 D、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之一
39、共产主义社会是( )。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0期末试卷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