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草坪村史 撰稿:柏草坪村委会
整理:
2014年2月20日
1
柏草坪村史
撰稿人:国利军
走访人员:国石柱 国智慧 薛香林 一、基本情况
标准名称和方位:武安市管陶乡柏草坪村位于武安市西部深山区的管陶乡境内,与山西省左权县和河北省的涉县接壤,村东为苍洞沟村,村西为龙井村,村南为大水交村,村北为盘根村。
建村时间: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建村。
村庄变迁:建村时一片白草地,在村西依山建房,随着历史的变迁,在解放前后,村民将白草平更名为柏草坪。
建臵沿革:解放前属河南漳府管辖,解放后,划归武西县,大公社时期社长是阳邑人,小公社时期社长是国玉林,食堂时期会计国佩英,国朝东是阳邑区区长。
土地人口:现在全村167户,600口人,山场林地2600亩,耕地1500亩。其中水地900亩,旱地600亩,村民都是汉族,以种植业为主,村民信仰佛教。
地形地貌:位于山区,主要山峰有大白梯、小白梯、人头山、五左山,河流是南洺河的发源地。
林种和资源:核桃树、花椒树、柿子树,用材树有;松柏村、杨柳树等杂木树;自然资源是玄武岩石和河道内丰富
2
的硅石。
村民职业:主要的劳动力以外出打工为主,剩余的劳动力以种地、打零工为主。
全村姓氏共有7个,主要姓氏:国姓、薛姓、郭姓为主。薛姓占40%,国姓占25%,郭姓占15%,其余20%以王、杜、吕、李姓为主。
国姓家谱记录:乘促顺章玉 金朝新万银 天文永耀亮
富贵德常春 福禄据安胜 (共25辈) 柏草坪姓氏统计
姓氏 国 郭 薛 王 杜 李 吕
二、农业
所有制变化:解放以来废除保甲制,成立农会,农会主
迁来地 迁来时间 迁来首祖姓名 备注 国永泰 王万采 杜成林 李成芳 阳邑寨上 清乾隆 管陶车谷 明末 涉县沙河 明嘉靖 夏庄 盘根 清朝 1962年 武安玉交 清末 山西小井 清末 3
席是国福林,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全部归生产队所有。每天村民下地干活,完全由生产队长派活出工,一天记一个劳动日,分值是:男社员一天记十分工,女社员一天记七分工,农民的日劳动值大约是二角钱左右,到年底按入工多少决算分红。一个劳力一年的劳动值总共也就是七、八十元钱。四口以上的农户如果只有一个劳力,到年底还得欠生产队里的钱。
1940年进行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人均分配土地1.1亩,1958年左右柏草坪村共分9个小队,72个小山庄,本村的主要农产品是核桃、柿子,村民的农作物是玉米和谷子,没有大型的养殖厂,只有个别妇女在家养猪、牛、鸡。初级社的社名是光跃社,社长是国万斌(小名是国小三)。 主要农作物:玉米、黄豆、谷子、高梁。由于地处山多 为旱地,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收入主要以种 植玉米为主,亩产800斤左右。
耕作方式:耕地多为坡地,交通不便,地块小,以原始的耕作人力畜力为主,生产效益低下。近几年,陆续有村民买来悬耕机。
种植业:2010年武安市丰收林果专业合作社,投资50万元,在村西发展核桃产业,承包500亩荒山,种核桃树20000余棵,目前已初具规模,苗木长势良好。
4
2011年村民李海芳,利用荒滩垫地30亩,从石家庄农科院购买优质核桃1000棵,总投资15万元,目前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
2008年村民国银勤在河滩垫地10亩,种植优质核桃树,目前年收入1万元。
2014年4月,树委会在梯子沟种植核桃树10000棵,扳栗树5000棵,柏树15000棵,柏树籽300公斤,总共绿化荒山4000亩,改善了经济林建设。
养殖业:2014年6月薛鹏飞在梯子沟养山鸡,成立合作社,投资20万元,建起占地50亩的养殖基地,8月份3000只小山鸡已进入基地生活,有望在年底出栏。
林业:生产队时期时队长是国万兴,当时队员有50多人,种植的树木有杨树、柳树、材树、粟子树、核桃,大约有500亩。
退耕还林:2000年在上级政府的倡导下,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水利局曾派工作组在柏草坪蹲点,村东、村西的山上大约430亩种植核桃树,每亩地补助村民180元。 农特产:莲花核桃。 三、工业
磨坊:1960年大队在村东300米处利用当地的独特地理位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柏草坪村史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