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理解。D项错误,应该为:在印度洋肉搏鲨鱼,在大西洋遭遇巨型章鱼。(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列举一部有冒险经历的名著并写出作者,概述其中一个能体现这种经历的故事情节即可。如《鲁宾逊漂流记》中的故事情节。 口语交际
九年(1)班将开展“走进湿地,善待生命”主题研学活动,班委会决定全班同学周日走进丹顶鹤的故乡——扎龙自然保护区。小明怕影响学习,不想参加此次活动。
10. 假如你是班长,打算怎样劝说小明参加此次活动? 11. 经过劝说,小明同意参加活动,小明会怎么回答你?
【答案】10. 示例:小明,我十分理解你的心情,这次活动不仅开拓视野,增长课外知识,还能锻炼实践能力,对我们的学习是有益的,这是班级集体活动,我们一起参加活动,好吗?
11. 示例:班长,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以前对于研学活动认识的不够深刻,现在我明白活动的意义了,我愿意参加此次活动。 【解析】
10. 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劝告是一种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你首先要明白你劝告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用委婉的话说出来。切忌生硬命令式或讽刺谩骂式。做好此题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交流双方的身份,注意用语的礼貌,表达意思要清晰不含混。围绕“走进湿地,善待生命”主题研学活动可以增长课外知识,对学习有益来劝说小明即可。
11.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同时语言要符合语境,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小明同意参加活动,要写出对班长劝说的话的回应,以及自己的想法。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6 / 18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2.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也 旨: (2)负笈不远险阻 负: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4. 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旨也 B. 观书有会/意者 C. 然后/能自反也 D. 常/以净衣易之
15. 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 【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 【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 【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7 / 18
16. 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答案】12. (1)旨:甘美 (2)负:背
13. (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14. B 15. D 16. 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礼记》 作者:戴圣 年代:西汉 【解析】甲文选自:
乙文选自:《拾遗记》 作者:王嘉 年代:东晋 甲文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文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12.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旨:甘美。负:背。
13.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
8 / 18
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困:不懂的地方。若:如果。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4.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B项朗读断句不正确,应改为:观书/有会意者。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分析错误,乙文强调了学习贵在勤奋。
16. 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要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在互助学习中,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阅读《新的发电形式》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非常关心的两件大事。目前,大部分国家的电力生产以利用矿物燃料的火力发电为主。但是,用这种方式发电,效率很低,大量的热能被浪费掉,并且还带来严重的硫污染和热污染。于是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
9 / 18
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被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嚣、微型发电机等供电。
④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
(有删改)
17. 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18. 体会第②段中加点词“一些”的表达效果。
19. 选文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7. 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18. “一些”的意思是一部分,在数量上加以限制,在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体中存在着一部分化学物质,而并非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 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了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化成电能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解析】
17.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第②段“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第④段“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
10 / 1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8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