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考网VIP会员专属资料,请勿外传
C.产品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5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军队 B.国家政权 C.法庭 D.警察
51.一辆轿车比一台自行车价值大,是因为
A.轿车速度快 B.轿车使用价值大
C.生产轿车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远远超过生产自行车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轿车安全、舒适
52.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产品供不应求 B.生产的绝对过剩
C.固定资本更新 D.生产的相对过剩
53.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
A.获取商品 B.获取剩余价值
C.获取价值 D.获取使用价值
5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资本的原始积累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货币为资本家所有
5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C.剩余劳动时间决定 D.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56.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57.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A.利己主义 B.自由主义 C.资产阶级人性论 D.民主主义 58.垄断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时间是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中期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59.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
A.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60.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
A.管理国家和社会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成为统治阶级 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61.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是
A.农民 B.全体人民群众
C.全体公民 D.无产阶级
62.在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中,最关键的关系是
A.领袖和政党 B.政党和阶级 C.领袖和群众 D.党和人民群众 63.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64.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6
深考网VIP会员专属资料,请勿外传
A.自然界的产物 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 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65.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6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方法 D.归纳演绎方法 67.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6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70.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论 B.不可知论 71.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 A.客观存在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7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C.诡辩论
D.二元论
B.人的意识创造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7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与局部关系 B.一般与个别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关系 7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 A.阶级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7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实事求是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为人民服务 7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78.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7
深考网VIP会员专属资料,请勿外传
7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80.意识是 ( )
A. 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8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82.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唯物论 C.折衷主义 D.二元论 83.事物的规律是 ( )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C.现象之间的联系 84.客观规律和人的关系是 ( )
B.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D.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85.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8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87.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是 ( )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8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89.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9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91.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 )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92.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 ( )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A.整体性 B.区别性 C.最优化 D.合理化 93.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 ( ) A.是不确定的 B.是确定不变的
8
深考网VIP会员专属资料,请勿外传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是不可捉摸的
94.矛盾的含义是 ( )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95.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96.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97.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98.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内外关系 C.因果关系 D.等同关系 99.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100.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101.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 )
A.内部矛盾 B.外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特殊矛盾
102.事物发展中合符规律的、不可避免的、必定如此的趋势,称之为 (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103.本质是指 ( )
A.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事物真象和假象的统一 D.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 104.假象是指 ( )
A.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05.认识的客体是指( ) 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 C.客观自然界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106.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 10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10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
A.只要参加实践 B.只要刻苦读书
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D.依靠灵感和机遇 109.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9
深考网VIP会员专属资料,请勿外传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1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11.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112.感性认知的特点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113.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11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1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1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117.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118.真理的内容是( )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11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
12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2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122.解放思想,就是要( )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123.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特征或标志是( )
A.直立行走 B.抽象思维 C.制造劳动工具 D.语言的产生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单项选择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