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并行技术 B. 通信技术 C. 缓冲技术 D. 虚存技术
D对磁盘进行格式化,在一个记录面上要将磁盘划分为若干,在这基础上,又要将划分为若干。( A ) A. 磁道,磁道,扇区 B. 扇区,扇区,磁道 C. 扇区,磁道,扇区 D. 磁道,扇区,磁道 D当在采用( B )输入数据时,除非CPU等待否则无法传送数据给计算机。
A. 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 B. 程序查询方式 C. 程序中断方式 D. I/O通道方式
D定点数补码加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符号位( B );二是相加后最高位上的进位要舍去。
A. 与数值位分别进行运算 B. 与数值位一起参与运算 C. 要舍去 D. 表示溢出
D定点数补码加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符号位与数值位一起参与运算;二是相加后最高位上的进位( C )。
A. 与数值位分别进行运算 B. 与数值位一起参与运算 C. 要舍去 D. 表示溢出
D堆栈寻址的原则是( B )。
A. 随意进出 B. 后进先出 C. 先进先出 D. 后进后出
D定点数补码减法可以直接用加法器完成,此时,符号位参与运算;并把补码形式的减数诸位求反发送至加法器,再向最低位给出进位信号。( B )
A. 与数值位分别进行运算,0 B.与数值位—起参与运算,1 C. 与数值位分别进行运算,1 D.与数值位—起参与运算,0
D在定点二进制运算器中,减法运算一般通过( D )来实现。
A. 原码运算的二进制减法器 B. 补码运算的二进制减法器 C. 补码运算的十进制加法器 D. 补码运算的二进制加法器
F冯·诺依曼机工作方式的基本特点是( B )。
A.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 B. 按地址访问并执行指令 C. 堆栈操作 D. 存贮器按内部选择地址 G关于操作数的来源和去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 第一个来源和去处是CPU寄存器 B. 第二个来源和去处是外设中的寄存器
C. 第三个来源和去处是内存中的存贮器 D. 第四个来源和去处是外存贮器
H汇编语言要经过( C )的翻译才能在计算机中执行。
A. 编译程序 B. 数据库管理程序 C. 汇编程序 D. 文字处理程 J计算机硬件能直接识别和运行的只能是( A )程序。
A. 机器语言 B. 汇编语言 C. 高级语言 D. VHDL J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是( B )之间的交接界面。
A. CPU与存储器 B. 主机与外围设备 C. 存储器与外围设备 D. CPU与系统总线
J间接寻址是指( D )。
A. 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 B. 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 C. 指令中间接给出操作数 D. 指令中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
J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中,操作数在( C )中。
A. 通用寄存器 B. 堆栈 C. 主存单元 D. 外存储器
J基址寻址方式中,操作数的有效地址等于( A )。
A. 基址寄存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 B. 堆栈指示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 C. 变址寄存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 D. 程序计数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 J 加法器采用并行进位的目的是( A )。
A. 提高加法器的速度 B. 快速传递进位信号 C. 优化加法器结构 D. 增强加法器功能
J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器系统是指,没有外部存储器的计算机监控程序可以存放在中( D )。
A. RAM,CPU B.ROM,RAM C. 主存储器,RAM和ROM D.主存储器和外存储器,ROM
L两个补码数相加,只有在( A )时有可能产生溢出。
A. 符号位相同 B.符号位不同
C. 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为正
D.数值位产生向符号位的进位,符号位也向更高位产生进位
L两个补码数相加,只有在时有可能产生溢出,在时一定不会产生溢出。 ( A )
A. 符号位相同,符号位不同 B. 符号位不同,符号位相同 C. 符号位都是0,符号位都是1 D. 符号位都是1,符号位都是0
L立即寻址是指( B )。
A. 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 B. 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 C. 指令中间接给出操作数 D. 指令中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
L两个补码数相减,只有在时有可能产生溢出,在时一定不会产生溢出。( B )
A. 符号位相同,符号位不同 B. 符号位不同,符号位相同 C. 符号位都是0,符号位都是1 D. 符号位都是1,符号位都是0
L两个补码数相加,只有在最高位相同时会有可能产生溢出,在最高位不同时( C )。
A. 有可能产生溢出 B. 会产生溢出 C. 一定不会产生溢出 D. 不一定会产生溢出
L两个补码数相减,在符号相同时不会产生溢出,符号不同时 ( A ) 产生溢出。
A. 有可能 B. 没有可能 C. 一定会 D.一定不会
M某计算机的字长是8位,它的存储容量是64KB,若按字编址,那么它的寻址范围应该是( B )。
A.0—128K B. 0—64K C. 0—32K D.0—16K
M某计算机的字长是16位,它的存储容量是64KB,若按字编址,那么它的寻址范围应该是( B )。
A.0—64K B. 0—32K C. 0—64KB D.0—32KB
M某机字长16位,采用定点小数表示,符号位为1位,尾数为15位,则可表示的最大正小数为,最小负小数为 _。( C )
16-1515-16
A. +(2-1),-(1-2) B. +(2-1),-(1-2)
-15-1515-15
C. +(1-2),-(1-2) D. +(2-1),-(1-2)
M某机字长16位,采用定点整数表示,符号位为1位,尾数为15位,则可表示的最大正整数为,最小负整数为 _。( A )
15151516
A. +(2-1),-(2-1) B. +(2-1),-(2-1)
16151515
C. +(2-1),-(2-1) D. +(2-1),-(1-2)
M某机字长32位,采用定点整数表示,符号位为1位,尾数为31位,则可表示的最大正整数为,最小负整数为 _。( A )
31313132
A. +(2-1),-(2-1) B. +(2-1),-(2-1)
32313131
C. +(2-1),-(2-1) D. +(2-1),-(1-2)
M某机字长32位,采用定点整数表示,符号位为1位,尾数为31位,则原码表示法可表示的最大正整数为,最小负整数为 _。( A )
31313132
A. +(2-1),-(2-1) B. +(2-1),-(2-1)
303031-31
C. +(2-1),-(2-1) D. +(2-1),-(1-2)
M某存储器容量为32K×16位,则( C )。
A.地址线为32根,数据线为16根 B.地址线为16根,数据线为32根 C. 地址线为15根,数据线为16根 D.地址线为16根,数据线为15根
M每一条指令执行时通常有①读取指令、②执行指令、③分析指令等几个步骤,他们的执行顺序应该是( B )。
A. ①读取指令、②执行指令、③分析指令 B. ①读取指令、③分析指令、②执行指令 C. ③分析指令、②执行指令、①读取指令 D. ②执行指令、①读取指令、③分析指令
M每一条指令执行时通常有①分析指令、②读取指令、③执行指令等几个步骤,他们的执行顺序应该是( D )。
A. ①分析指令、②读取指令、③执行指令 B. ①分析指令、③执行指令、②读取指令 C. ③执行指令、②读取指令、①分析指令 D. ②读取指令、①分析指令、③执行指令
PPUSH指令,按操作数的个数是分属于( A ),使用的寻址方式是( E )和( G )。
A. 单操作数 B.双操作数 C. 无操作数 D. 多操作数 E. 寄存器寻址方式 F.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 G.堆栈寻址方式 H. 相对寻址方式
Q迄今为止,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仍以二进制方式表示的原因是,计算机硬件能直接执行的只有。( C )
A. 节约元件,符号语言 B. 运算速度快,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C. 物理器件性能所致,机器语言 D. 信息处理方便,汇编语言序
R若主存每个存储单元存8位数据,则( B )。
A. 其地址线也为8位 B. 其地址线与8位无关 C. 其地址线为16位 D. 其地址线与8位有关
R若主存每个存储器单元为16位,则( B )。
A.其地址线也为16位 B.其地址(线)与16无关 C. 其地址线为8位 D.其地址(线)与16有关
R若一RAM芯片,其容量1024×8位,除电源端和接地端外,连同片选和读/写信号,该芯片引出脚的最小数目应为( B )。
A. 23 B. 20 C. 17 D. 19
RRAM芯片串联的目的是,并联的目的是。( B )
A. 增加存储器字长,提高存储器速度
B. 增加存储单元数量,增加存储器字长 C. 提高存储器速度,增加存储单元数量
D. 降低存储器的平均价格,增加存储器字长 S输入输出指令的功能是( C )。
A. 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B. 进行主存与CPU之间的数据传送 C. 进行CPU和I/O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 D. 改变程序执行的顺序
W完美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 D )。
A. 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 B. 外部设备和主机 C. 主机和实用程序 D. 配套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
W为了便于检查加减法运算是否发生溢出,定点运算器采用双符号位的数值表示,在寄存器和主存中是采用( B )的数值表示。
A. 双符号位 B.单符号位 C. 上述两种方法 D.无符号位
W微程序控制器中,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是( B )。
A. 每一条机器指令由一条微指令来执行
B. 每一条机器指令由一段用微指令编成的微程序来解释执行 C. 一段机器指令组成的程序可由一条微指令来执行 D. 一条微指令由若干条机器指令组成
X相对指令流水线方案和多指令周期方案,单指令方案的资源利用率和性能价格比( A )。
A. 最低 B. 居中 C. 最高 D. 都差不多
X下列数中最大的数是( D )。
A. (1010011)2 B. (512)8 C. (00101000)BCD D. (235)16
X下列数中最大的数是( D )。
A. (101001)2 B. (52)8 C. (00111001)BCD D. (2C)16
X下列数中最小的数是( C )。
A. (101001)2 B. (512)8 C. (00101000)BCD D. (235)16
X下列数中最小的数是( C )。
A. (101001)2 B. (52)8 C. (00101001)BCD D. (233)16
X下列数中最小的数是( D )。
A. (1010011)2 B. (42)8 C. (10101000)BCD D. (25)10
X相对寻址方式中,求有效地址使用( D )加上偏移量。
A. 基址寄存器内容 B. 栈指示器内容 C. 变址寄存器内容 D. 程序计数器内容
X虚拟存储器管理系统的基础是局部性原理,因此虚存的目的是为了给每个用户提供比主存容量( B )编程空间。
A. 小得多的逻辑 B. 大得多的逻辑 C. 小得多的物理 D. 大得多的物理
X下列说法中( B )是正确的。
A.半导体ROM信息可读可写,且断电后仍能保持记忆 B. 半导体ROM是非易失性的,断电后仍然能保持记忆 C. 半导体ROM是易失性的,断电后不能保持记忆 D.EPROM是可改写的,因而也是随机存储器的一种 X下列数中最大的数是( C )。
A. (1010011)2 B. (42)8 C. (10011000)BCD D. (5A)16
Y运算器由ALU完成运算后,除了运算结果外,下面所列( C )不是运算器给出的结果特征信息。
A. 是否溢出 B. 有无进位 C. 结果是否为零 D. 时钟信号
Y硬连线控制器中,使用( B )来区分指令不同的执行步骤。
A. 节拍发生器 B. 程序计数器 C. 指令寄存器 D. 控制信号形成部件
Y1946年研制成功的第一台计算机称为,1949年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程序内存的计算机称为。( B )
A. EDVAC,MARKI B. ENIAC,EDSAC C. ENIAC,MARKI D. ENIAC,UNIVACI
Y运算器由许多部件组成,但核心部分是( B )。
A. 数据总线 B. 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C. 多路开关 D. 累加寄存器
Y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 C )。
A. 逻辑运算 B. 算术运算 C. 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 D. 只作加法
Z组一个运算器需要多个部件,但下面所列( B )不是组成运算器的部件。
A. 状态寄存器 B. 数据总线 C. ALU D. 通用寄存器
Z在定点运算器中,无论采用双符号位还是采用单符号位,都必须要有溢出判断电路,它一般用( C )来实现。
A. 与非门 B. 或非门 C. 异或门 D. 与或非门
Z在定点运算器中,必须要有溢出判断电路,它一般用( C )来实现。
A. 与非门 B. 或非门 C. 异或门 D. 与或非门
Z在定点数运算中产生溢出的原因是( C )。 A.运算过程中最高位产生了进位或借位
B. 参加运算的操作数超出了机器的表示范围
C. 运算的结果的操作数超出了机器表示范围
D.寄存器的位数太少,不得不舍弃最低有效位
Z在定点二进制运算器中,加法运算一般通过( D )来实现。
A. 原码运算的二进制加法器 B. 反码运算的二进制加法器 C. 补码运算的十进制加法器 D. 补码运算的二进制加法器 Z在定点运算器用来进行( B )。
A. 十进制加法运算 B. 定点运算 C. 浮点运算 D. 既进行定点运算也进行浮点运算
Z直接寻址是指( A )。
A. 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 B. 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 C. 指令中间接给出操作数 D. 指令中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
Z在指令的寻址方式中,寄存器寻址,操作数在( A )中,指令中的操作数地址是( B )。 A. 通用寄存器 B. 寄存器编号
C. 内存单元 D. 操作数的地址 E. 操作数地址的地址 F. 操作数本身 G. 指令
Z指令系统中采用不同的寻址方式的目的是( D )。
A. 降低指令译码的难度 B. 提高指令读取的速度 C. 实现程序控制
D. 缩短指令字长,扩大寻址空间,提高编程灵活性
Z在独立编址方式下,存储单元和I/O设备是靠( A )来区分的。
A. 不同的地址和指令代码 B. 不同的数据和指令代码 C. 不同的数据和地址 D. 不同的地址
Z在独立编址方式下,存储单元和I/O设备是靠( C )来区分的。
A. 不同的地址代码 B. 不同的地址总线 C. 不同的指令和不同的控制信号 D. 上述都不对
Z在统一编址方式下,存储单元和I/O设备是靠指令中的( A )来区分的。
A. 不同的地址 B. 不同的数据 C. 不同的数据和地址 D. 上述都不对
Z在控制器中,必须有一个部件,能提供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服务于读取指令,并接收下条将被执行的指令的地址,这个部件是( C )。
A. IP B. IR C. PC D. AR
Z在控制器中,部件( C )用于接收并保存从内存读出的指令内容,在执行本条指令的过程中提供本条指令的主要信息。
A. 指令指针IP B. 地址寄存器 AR C. 指令寄存器IR D. 程序计数器 PC
Z在控制器中,部件( D )能提供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服务于读取指令,并接收下条将被执行的指令的地址。
A. 指令指针IP B. 地址寄存器AR C. 指令寄存器IR D. 程序计数器PC
Z在控制器中,部件( D )用于存放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A. 指令指针IP B. 地址寄存器 AR C. 指令寄存器IR D. 程序计数器 PC
Z组成硬连线控制器的主要部件有( B )。
A. PC、IP B. PC、IR C. IR、IP D. AR、IP
Z指令流水线需要处理好( A ) 3个方面问题。
A. 结构相关、数据相关、控制相关 B. 结构相关、数据相关、逻辑相关 C. 结构相关、逻辑相关、控制相关 D. 逻辑相关、数据相关、控制相关
Z在CPU与主存之间加入Cache,能够提高CPU访问存储器的速度,一般情况下Cache的容量命中率,因此Cache容量。( C )
A.越大,越高,与主存越接近越好 B.越小,越高,与主存越差异大越好
C. 越大,越高,只要几百K就可达90%以上 D.越小,越高,只要几K就可达90%以上
Z在主存和CPU之间增加Cache的目的是( C )。
A. 扩大主存的容量 B. 增加CPU中通用寄存器的数量 C. 解决CPU和主存之间的速度匹配 D. 代替CPU中的寄存器工作
Z在CPU和主存之间加入Cache的目的是( D )。
A. 扩大主存的容量 B. 提高存取速度 C. 既扩大主存容量又提高存取速度 D. 解决CPU和主存之间的速度匹配
Z在采用DMA方式的I/O系统中,其基本思想是在( B )之间建立直接的数据通路。 A. CPU与外围设备 B. 主存与外围设备 C. 外设与外设 D. CPU与主存
Z在计算机I/O系统中,在用DMA方式传送数据时,DMA控制器应控制( D )。
A. 地址总线 B. 数据总线 C. 控制总线 D. 以上都是
Z在采用DMA方式高速传送数据时,数据传送是通过计算机的( D )传输的。
A. 控制总线 B. 专为DMA设的数据总线 C. 地址总线 D. 数据总线
Z在采用DMA方式高速传送数据时,数据传送是( B )。
A. 在总线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下完成的 B. 在DMA控制器本身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下完成的 C. 由CPU执行的程序完成的
D. 由CPU响应硬中断处理序完成的
Z在计算机总线结构的单机系统中,三总线结构的计算机的总线系统有( B )组成。
A. 总线系统、内存总线和I/O总线 B. 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C. 内部总线、系统总线和控制总线 D. ISA总线、VESA总线和PCI总线
Z在单级中断系统中,CPU一旦响应中断,则立即关闭( C )标志,以防止中断服务结束前同级的其他中断源产生另一次中断进行干扰。
A.中断允许 B. 中断请求 C. 中断屏蔽 D.中断响应 Z中断允许触发器用来( D )。
A. 表示外设是否提出了中断请求 B. CPU是否响应了中断请求 C. CPU是否正在进行中断处理 D. 开放或关闭可屏蔽硬中断
Z在中断源设置一个中断屏蔽触发器, CPU可以根据需要对某执行置 \或清 \操作,便可实现对该中断源的( B )管理。
A. 中断嵌套 B. 中断请求 C. 中断响应 D. 中断处理
Z在数据传送过程中。数据由串行变成并行或并行变成串行,这种转换是由接口电路中 ( B )实现的。
A.锁存器 B.移位寄存器 C. 数据寄存器 D.状态寄存器
Z周期挪用方式常用于( A )的输入输出中。
A.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锁存器 B.程序查询方式 C. 程序中断方式 D.I/O通道方式
单选题
题目1
获得7.00分中的7.00分
加法器采用并行进位的目的是__B__。 选择一项:
A. 提高加法器的速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形考任务-2017全部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