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心理学对乐观的研究
【摘要】乐观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中赛里格曼的理论最受推崇。乐观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是个体面向未来的一种积极体验。乐观是人的一种主观心境或态度,这种心境或态度与个体的期望紧密相关,它不仅是一种认知判断的结果,而且是一种主观愿望的结果。
【关键词】乐观;态度;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
人类对乐观的阐述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期的莱布尼茨(G.W.Leibniz)。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天然的认知方式——即使美好善良有时会伴随着一定的痛苦,但最终必会将其战胜。尽管当代心理学对乐观的解释还莫衷一是,如气质性乐观、解释风格等,但总体上来说,心理学倾向于将乐观视为是人的一种积极体验。
一、乐观的定义
社会学和人类学家泰尔格(L.Tiger)认为当个体把某种社会性或物质性的未来期望视为社会上所需要的、能为他带来快乐的或是对他有利的,那么与这种期望相关联的心境或态度就可以称之为乐观。从泰尔格对乐观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乐观至少具有两个主要的特征。
首先乐观是人的一种主观心境或态度。同样的一件客观事实,不同的人由于期望不同而对其就具有不同的认知和评价,并使人产生与评价价值相对应的态度或心境,于是如果评价是对自己有利的就产生乐观,反之则产生悲观。
其次,尽管乐观是指向未来的,但它会对现在或今后一段时间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乐观不针对现在或过去,它是一种主观愿望的结果,且这种建立在愿望基础之上的结果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行为。
二、有关乐观生成的理论
1.天性论。天性论认为乐观是人的一种天性,人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则会助长或限制这种天性的发展。支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很多,如苏格拉底、尼采、弗洛伊德、马斯洛、罗杰斯等。但这种天性论往往具有消极的意义,包括索福克勒斯、尼采等都认为人具有乐观的天性只是为了延长自身的痛苦。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一些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并不是严格按照现实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是以一种天生乐观的心态来思考和行动。从现有的一些心理学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情况,那就是大部分人的得分都会高于理论上的平均分。这一结果表明每个人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似乎都在平均数以上,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由此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的人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当代心理学对乐观的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