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笔记
(1)肿疡期 阳证:
金黄膏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除湿化痰,肿有结块
玉露膏 散瘀化痰 性偏寒凉 肿势散漫 半阴半阳证:冲和膏 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 阴证: 回阳玉龙膏 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2)溃疡期
生肌玉红膏 偏于祛腐 早期 红油膏 去腐生肌 去腐生肌并重 一切溃疡 生肌白玉膏 偏于生机收敛 并重 (3)特殊用药 皮肤病用药:
疯油膏 润燥,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止痒 青黛散油膏 清热,皮肤病有热者 肛门病用药:消痔膏、黄连膏:消痔退肿止痛,用于痔疮 (三)箍围药
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 (1)、适应证: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2)、用法:
阳证: 金黄散 有结块者
玉露散 肿势散漫不聚而无硬块者 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清凉解毒
半阴半阳证: 冲和散 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辛香散邪 阴证者: 回阳玉龙散
醋、酒调敷。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
(3)箍围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a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 b已溃或有脓头者宜用油膏 c过敏者宜改用油膏或它药。
d用于外疡初起时,箍围药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 e见干即换。 (四)掺药
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1、消散药
将具有渗透和消散作用的药粉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帖于患处,直接发挥药力,使疮毒移深居浅,肿消毒散。
(1)适应证: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
(2)用法: 阳毒内消散
阳证 活血止痛、消肿化痰 红灵丹
6
外科笔记
阴毒内消散
阴证 桂麝散 温经活血、破坚化痰、散风逐寒 黑退消
2、提脓祛腐药 具有提脓祛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1) 适应证: 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
宜使用。
(2)用法:(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石膏等赋形药使用,根据石膏与升丹比例分为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临床使用时,
阳证:用含升丹少的如九一丹、八二丹, 阴证:用含升丹稍多的如七三丹、五五丹。 腐肉已脱、脓水已少:更宜减少升丹含量。 3、腐蚀药与平胬药 (1)适应证
凡肿疡在脓未溃时;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疮口僵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均可使用 (2)用法:
白降丹:①开大疮口 ②腐蚀赘疣 ③攻溃拔核
枯痔散:一般用于痔疮,将此药涂敷于痔核表面,能使其焦枯脱落。 三品一条枪:插入患处,能腐蚀漏管,也可以蚀去内痔,攻溃瘰疬 平胬丹: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4、 祛腐生肌药
(1)适应证:溃疡日久,腐肉难脱,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脱,新肉不长,久不收口者。 回阳玉龙散:温阳活血、祛腐生肌用于溃疡阴证. 月白珍珠散 腐肉脱而未尽 溃疡阳证
拔毒生肌散 腐肉未脱
回阳生肌散:溃疡虚证,脓水清稀,久不收口着。 5、生肌收口药
(2)用法 常用的生肌收口药,如生肌散、八宝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
上应用。
6、止血药
(1)适应证: 适用于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于小络损伤而出血者,可以使用。 (2)用法
桃花散 溃疡出血; 如圣金刀散 创伤性出血;
云南白药 溃疡出血、创伤性出血均可 (五)切开的时机和切口的选择 (1)、选择有利时机
①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若肿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可致脓毒走窜。 ②全身状态。良好 (2)、切口选择
①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
7
外科笔记
②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③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 ④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
⑤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
⑥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
易影响关节功能;
⑦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第七章 疮疡 ————疔
(概念: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等。)
一、颜面疔疮的特点、辩证、调护、注意事项 1、特点:
(1)发于颜面部
(2)初起有粟米样脓头,根脚坚硬,如钉丁之状。
(3)易发走黄而危及生命。病人可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有
局部压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2、辨证分型
? 火毒炽盛证 ? 热毒蕴结证 热毒蕴结证
证候: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火毒炽盛证
证候: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3、调护注意事项
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养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走散入血: 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食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二、颈痈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 1、病因病机
? 外感风温、风热之邪 ? 内伤情志,气郁化火
? 患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毒邪流窜至颈部 ? 喜食辛辣、膏粱厚味,痰热内生
以致外邪内热挟痰蕴结于少阳、阳明经络,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痈肿。 2、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冬春季易发。发病前多有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或附近有皮肤粘膜破伤病史。多生于颈旁两侧,也可发生于耳后、项后、颌下、颏下。
? 1)初期:初起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逐渐
8
外科笔记
漫肿坚实,掀热疼痛。伴有寒热、头痛、项强、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 2)成脓期:若4-5日后发热不退,皮色渐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伴口干、
便秘、溲赤、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是欲成脓。至7-10日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者,为内已成脓。
? 3)溃后期:脓出黄白稠厚,肿退痛减,约Io-14日左右可以愈合。 3、治疗
内治法:治疗以散风清热 化痰解毒 风热痰毒证
?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 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
? 成脓:切开排脓。引流应通畅,外敷金黄膏。有腐肉者用八二丹、九一丹;脓腐已
尽,见出透明浅色粘液者,宜生肌收敛,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 溃后:有腐肉者用八二丹、九一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改用生肌散、太乙
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 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可扩创引流。 三、有头疽的特点、临床表现、辨证治疗
特点
? 多见于中老年,尤其是消渴病患者。 ?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
? 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
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临床表现
? 部位:多见于项后、背部。
? 年龄:多见于中老年,多数有糖尿病史。
? 局部症状 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初期:(一候 ) 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
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 中期:(二至三候)(溃脓期)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
甚至大逾盈尺;随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 收口期:(四候 )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历,亦
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
? 全身症状
? 初期即可有发热恶寒,头痛,食欲不振等,酿脓期全身症状明显,溃后或切
开引流后,如脓液畅泄,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 ? 有糖尿病者糖尿病症状加重。
? 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为合
并内陷或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辩证治疗
? (1)内治法 ? (2)外治法
9
外科笔记
火毒凝结证
? 证候: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
腐,脓出黄稠;伴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 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湿热壅滞证
? 证候: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证相同;伴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舌苔白腻
或黄腻,脉濡数。
?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阴虚火炽证
? 证候:多见于消渴病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
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发热烦躁,口干唇燥,饮食少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气虚毒滞证
? 证候: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
带灰绿,闷肿胀痛;伴高热,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红,苔微黄,脉数无力。 ? 治法:扶正托毒。
? 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外治法
? 初起未溃,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
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 化脓期,手术扩创排毒,作+或++字形切开,务求脓泄畅达。九一丹、八二丹掺于
疮面,外敷金黄膏或冲和膏。
? 收口期:疮面脓腐已尽,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 四、丹毒的特点、临床表现、内外治法
1、特点特点: 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锨热肿胀,边
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1)内治
①风热毒蕴证
证候:发于头面部,皮肤锨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②肝脾湿火证
证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且苦;舌红、苔
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医外科学笔记(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