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教案:科学理论引领前进道路
教学目标: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2、让学生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及其重大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教学重点: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及其重大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当前,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因素、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时代的呼唤 发展的要求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主义又是新生事物,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在摸索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与强国富民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我们必须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它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增添了全新的深刻内涵。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积极深化改革开放。
⑷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三、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四、老师让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感受。
五、总结本课内容。
六、布置作业:谈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第2课教案: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教学目标:
1、发展中的问题。
2、如何发展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重点: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是根本。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上一节课的内容进入新课。
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让学生回答2008年发生的大事。特别是引导学生体会北京奥运会和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引导学生体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怎样才能解决我国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五、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六、老师就“朝核问题”和“军舰护航”让学生体会我国在世界舞台上起的作用。
七、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八、布置作业。
第3课教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教学目标:
1、如何理解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如何如何理解小康社会?
教学重点: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对比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谈一下身边的变化引入新课。 例如:村里路的变化、家中电器的变化等。
二、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2、看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图片,谈感受。
3、从汽车、手机、电脑的变化谈感受。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践表明,虽然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但经济发展却是整个发展的核心内涵。没有经济建设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如果说当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等问题。
三、时不我待,加快发展
1、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使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富裕
在多媒体上放国家大剧院、鸟巢、三峡大坝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发展。
2、由青藏铁路建设,让同学们体会国家的实力。
3、老师讲解: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完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任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对于我国来说,能不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
四、让学生谈一下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是怎样的? 五、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华西村的图片,谈感受。
六、布置作业。
第4课教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目标:
1、“快”与“好’的关系是什么?
2、现在的发展方式有什么好处? 教学重难点:如何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展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有滨州的发展状况,引出来。我们滨州发生如此变化的奥秘是什么?
二、老师讲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又好又快发展,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求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快”与“好’的关系: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吉利汽车、海尔创新、联想集团等。
3、为什么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五、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然而现在离节能减排的目标还很远,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还十分严峻。
六、让学生为节能减排进一言。
七、作业。
第5课教案:发展为了人民 教学目标:
1、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含义? 2、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重难点:如何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歌曲《为了谁》引入新课。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2、由网上热议的“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让学生议论。
这是郑州市规划局分管信访的副局长逯军说的。试问局长:你是替谁说话的?是替党,还是替老百姓?如果你是替党说话的,那你就该知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句话,你做到了吗?如果你是替老百姓说话的,那么面对经济适用房用地被挪为他用的情况,你怎么还能漠然视之,还会对记者的采访不以为然?
3、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科学发展观第1课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