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社会学三大学派比较
一、理论依据
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实验的理论依据源于在实际的乡村建设实验前,以及实验过程中,对当时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各自都进行理论探索,形成的系统想法;
综合学派:其有关社会的基本观点、理论构架等直接师承于孔德一系的西方社会学家;
社区学派:该学派的理论源于西方的社区研究,包括纯理论的社区研究和实地社区研究:
1、纯理论的社区研究:(德)滕尼斯《社区与社会》、(英)麦其维《社区》; 2、实地社区研究:社会学对现代社区所作的描述性调查、文化人类学者对初民社会的研究、人文区位学(人类生态学)的社区研究、文化社会学的社区研究。
二、核心主张
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事业;
综合学派: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认为社会现象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故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的研究;
社区学派:以认识中国现实社会为宗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了大量的社区实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进行了理论探索。
三、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
乡村建设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晏阳初,其主要理论为: 1、梁漱溟:“中国文化失调与重建”,如他认为现在的东西方文化不是在同一个发展层次上,而是体现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路向,故把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演进过程依次分为三条路向;
2、晏阳初:“愚穷弱私论”,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而农村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也就是中国人身上存在的“愚穷弱私”四大缺陷;
综合学派:代表人物除朱亦松、吴文藻、简贯三等人,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就是孙本文,其主要研究方面是:
1、社会学研究对象为社会行为;
2、社会问题的形成:从主观方面说,社会问题起于社会态度变迁的时候。
从客观方面说,社会问题起于社会上失调的时候。
社区学派:
1、吴文藻:提出 “社会学中国化”,并倡导开展实地的社区研究,作为推进社会学中国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社会人类学:注重对于与经济相联系的社会组织的分析;以林耀华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注重对于与文化相联系的社会非正式制度的分析。 四、理论实践
乡村建设学派: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建设事业; 综合学派:孙本文的“社会学中国化”分为理论社会学的中国化与应用社会学的中国化,具体说来:
1、理论社会学的中国化: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史料、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的特征、系统编辑社会学基本用书;
2、应用社会学的中国化:详细研究中国社会问题、探讨中国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研究中国社会建设方案。
社区学派: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与《禄村农田》,张之毅的《易村手工业》,史国衡的《昆厂劳工:内地新工业中人的因素》,蒋旨昂的《战时的乡村社区政治》,林耀华的《凉山夷家》。 五、主要贡献
乡村建设学派:
1、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村人材,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合作及其他公益事业;
2、勤勤恳恳的、勉力为之的精神难能可贵,有值得借鉴之处;
3、乡村建设学派的探索引起社会学界的争论,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研究事业;
4、乡村建设学派的社会改良实验的最终失败,已从反面给从唯物史观出发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知识分子以有益的启示。
综合学派:
1、综合学派是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正宗”;
2、综合学派的社会学探究代表了中国早期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之后;
3、综合学派在“社会学中国化”问题上的实践与贡献。、
社区学派:其三四十年代的各种学术活动实际上是在开拓一条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社会学照搬西方的局面。 六、缺陷及不足
乡村建设学派:
1、由于知识分子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其不具有独立性,且与农民沟通存在障碍,从而造成高谈社会改造而依赖政府,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局面;
2、在乡村建设工作中,多是空谈计划、偏重理论,而实际工作中宣传工作多于实际工作,
3、乡村建设实验机构庞大,工作人员众多;
4、中国的问题是整体性的,乡村建设学派仅从农业技术、农业改良、农产品运销等直接问题入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之苦。
综合学派:
1、对有关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史观采取了完全拒斥的态度,使其理论探索活动在指导思想上受到极大局限;
2、有关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探索,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思想观点存在片面、肤浅与矛盾之处;
3、忽视对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研究,有关“社会学中国化”的认识是肤浅的。 社区学派:
1、研究范围的局限。社区学派实地考察的社区,基本上都是分散的小村落,而且受战争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内地未受工商业影响的小村落;
2、社区学派一般采用的功能分析方法使得他们的研究活动难以深入、彻底,不可能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
3、社区学派注重定性分析,对定量分析重视不足,难以适应对较大社区的研究。
相比社会改良性质的乡村建设学派与师承孔德一系的综合学派,被成为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社区学派更能吸引我。
社区学派是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社区学派以认识国情和改造社会为主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大量的社区实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进行理论探索,改变了中国社会学界译述西方社会学的局面,对“社会学中国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国际上往往被称为社会学的“中国学派”。同时,由于该派重视社区的实地研究,大大丰富与发展了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方法。
提起社区学派不得不提其奠基人——吴文藻。1929年回国后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同时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兼授两门课程。而当时的中国的社会学在教学和研究上有两种趋势:一是很多社会学家热衷用中国已有的书本资料,特别是将历史资料填入西方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理论;另一是运用英美的社会调查方法来描述中国社会。因此且不说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就连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都很少有人把它结合在教学科研中。对此吴文藻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并提倡开展实地的社区研究,作为推进社会学中国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同时,吴文藻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基础知识与学术研究能力并进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社区研究的人才,在日后的社区实地研究及社会学中国化中成为骨干力量,如费孝通、林耀华。而在吴文藻及其弟子组织和指导下建立的社区研究机构,深入边疆的部落社区、殖民社区、农村社区及移民社区等地进行实地研究,用静态的社区研究分析社会结构,动态的社区研究了解社会过程,并通过双方兼顾,同时并进的方式,揭示社会组织与变迁的整体。
在吴文藻等社区学派代表任务的努力下形成的众多研究成果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及社会学中国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社区学派成为中国社会学此后发展的主流,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因此,社区学派虽然存在研究范围局限、研究活动难以深入彻底等不足,但其三四十年代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实际上是在开拓一条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扭转中国早期社会学基本照抄照搬西方的局面,其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早期社会学三大学派比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