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干扰作用的叫掩蔽音,想要听到的叫被掩蔽音
――纯音对纯音的掩蔽-掩蔽音强度高,频率与被掩蔽音接近时,效果好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噪音强度低时,掩蔽效果好
――噪音和纯音对语言音的掩蔽-噪音的掩蔽效果好于纯音,并且强度越大越好 (3)听觉饿疲劳与丧失
在声音刺激长时间连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叫听觉的疲劳 一般把声音刺激停止后2分钟可测得的听阈作为听觉疲劳的指标
长期的听觉疲劳,由于累加作用而得不到听觉恢复,最终会导致听力下降或永久性听力丧失 ――――传导性耳聋 听觉传导机制发生障碍
――――神经性耳聋 内耳功能失常,长期过度的噪音刺激,链霉素的过量使用 ――――老年性耳聋 对高频音的感受性逐年下降 10。听觉理论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频率学说 W.卢瑟福 基地膜的工作与电话的机制相类似。声波频率决定神经冲动的频率形成音调感觉,兴奋的毛细胞量多少决定音响的大小,振动的不同形式决定音色 行波学说 G.V.贝凯西 声波传到人耳,引起了整个基地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端向顶端移动,最大振幅所在位置决定了音高 共鸣学说 赫尔姆霍茨 耳蜗是一排在空间上对不同频率调谐的分析器。在基地膜上每一根长短不同的纤维都与不同的频率相调谐 齐射说 E.G.韦弗 对于400Hz以下的声音,单个听神经纤维可以发放相应频率的冲动。但对400Hz以上的声音,单个听神经纤维就无法适应了。于是听神经内具有不同兴奋时相的许多神经纤维协调活动,以轮班或接力的形式联合齐射,对高频音作出反应 11。皮肤感觉(肤觉)――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 (1)触压觉(触觉和压觉)
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当刺激加强,使皮肤发生明显形变,就引起压觉 一般来说,活动性高的部位感受性高。额头、眼皮、舌尖、指尖等(高) 躯干、胸腹部等(低) 触压觉的适应性相当迅速 (2)温度感觉(冷、热觉)
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产生冷觉 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则产生热觉 一般,面部皮肤感受性高,下肢皮肤感受性低
温和冷的刺激同时作用时会引起热的感觉 (3)痛觉
背部和面颊感受性高,手的感受性较差,痛觉常常不能精确定位,痛觉的适应也很差。 理论支持<较有影响>――痛觉阀门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幻肢痛觉
(小的感觉纤维传递痛觉,并能使处在脊髓中的T细胞兴奋。T细胞传递的冲动在皮层被感觉为痛。但大的感觉纤维抑制T细胞的活动。当小纤维的冲动微弱而大纤维的冲动强时,则T细胞被抑制。反之,当小纤维的冲动强时,T细胞则被兴奋,冲动则可以通过T细胞传向中枢,从而产生痛觉) 12。嗅觉与味觉
(1)嗅觉
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一般嗅觉的感受性很高,并且适应很快 (2)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其感受器是味蕾,适应很快
舌尖――甜感受器 舌中――咸感受器 舌两侧――酸感受器 舌后部分――苦感受器 影响因素:温度(较大) 对食物的需求状态 机体的饥饿与否
13。内部感觉(机体觉)――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
(1)运动感觉(动觉)
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 (感受器为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2)平衡感觉(静觉)
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3)内脏感觉(机体觉)
对机体饥、渴、温、湿等状态的感觉 人的自我感觉――感觉融合
只有当内部器官受到特别强烈的刺激,内部感受器发放的冲动很强,机体觉才变得鲜明,处于优势。 1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它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的现象 一般说来,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视听联觉。最常见的是颜色的联觉――暖色调
不同感觉的补偿――-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它感觉予以补偿的现象
第六章 知觉
1.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不同点
――感觉的产生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而知觉的产生是在感觉基础上对各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感觉强调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强调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作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共同活动的结果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反映 知觉活动过程(知觉过程)
外界刺激 中介物 刺激物与感受器相互作用 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系统向大脑传递信息 大脑对传入到皮层相应投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 理论支持: a.格式塔的知觉理论
人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尽可能地用简单的方式去“整体”地认识外界事物,遵循“概略”规律并受神经系统的制约。
b.构造主义的知觉理论
有组织的知觉是从一个人的记忆中选择、分析并添加某些刺激信息的过程,而不是格式塔知觉理论所认为的是大脑组织的“概略”规律所引起的自然操作作用的结果。当人们知觉外界物体细微特性和特点时,往往借助记忆中的过去经验作“任意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同样的刺激物可以由于知觉者各自经验的不同而被构造成不同的知觉图象。 把记忆引入知觉活动领域
c.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巴甫洛夫创立
知觉是知觉者借助动作行为习得的,通过活动及在活动中习得的经验影响和指导着知觉活动。 d.美国J.J.吉布森的知觉理论
人们所知觉的环境是由具有结构的表面组成,当在观看三维空间的客观环境时,其表面均是有结构的,它为知觉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因此,知觉既有赖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而且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水平如何有关。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并不像动作行为知觉理论所言事由运动导致知觉,恰恰相反,是知觉指导了运动。 2.知觉的特性
(1)知觉整体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到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a. 接近律(时空)
b. 相似律――物理属性相似
c. 连续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易被知觉为同一整体 与主观状态也有关
封闭性知觉―――把不完整图形知觉为完整图形的知觉组织过程 主观轮廓――――在客观上没有,在主观上产生的图形轮廓 (2)知觉选择性
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的区别:知觉对象有鲜明的、完整的形象,突出于背景之前 知觉对象是有意义的,容易被记忆的
人们对那些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色彩鲜艳的、具有活动性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一般说来,在知觉活动过程中,非刺激性因素(依个人主观活动而改变的因素)越多,他所需要的感觉刺激就越少。 (3)知觉理解性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过程 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兴趣 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知觉恒常性
人能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a.大小恒常性――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象的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 S=I*D(S是知觉中物体大小 D是知觉中物体的距离 I是视网膜上的视像)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b.明度和颜色恒常性――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知觉不完全随感觉映像的变化而趋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实际恒常性――客观刺激在一定限度内变化时人的知觉并不随之变化 完全恒常性――客观刺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知觉仍保持不变
c.形状恒常性――――人对客观物体形状变化而反映客体本身形状不变的知觉特性
d. 方向恒常性――――人不因身体部位的改变或映象方向变化而对知觉对象的方位保持相对稳定的知觉特性
场独立型――知觉判断独立
场依存型――知觉判断受场的影响 e.恒常性的度量
3.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1)距离知觉 ---物体远近或深度的知觉 a.单眼视觉线索
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
运动级差(周围环境静止不动,而人头部转动或身体移动,引起视角变化,从而产生运动级差) 结构级差(随着人的视野向远处延伸,运动视差-客体的物体分布密度-的有规律的递缩变化)
b.双眼线索――由眼睛的运动觉等而不是由视觉提供的知觉物体距离的线索 水晶体的调节 双眼视轴的辐合 双眼视觉线索
(2)方位知觉――人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视觉、动觉和前庭分析器来实现)
a. 视觉的方向定位 b. 听觉的方向定位
规律:第一,声音在左右耳两侧时,很少发生辨认混乱
o
第二,当确定声音来自前方,对前方水平线上的声音辨认最准确。误差不超过30
第三,人对来自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声音容易混淆,即在前-上-后-下竖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o
第四,用连接耳朵的直线为轴,以直线的中点为顶点,向两侧各作一个圆锥体,圆锥围线与轴线成45,在每侧耳朵圆锥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单耳线索
人耳在接受一定频率的声音时,产生听觉。由单一耳朵获得的听觉线索 ―――双耳线索
由双耳获得的引起空间知觉的听觉线索。 (双耳距离差:27.5cm )
时间差别―――强度差别―――声波位相差
4.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与空间知觉对比
―――时间知觉有时并非由固定刺激引起
―――时间知觉没有像光和声那样有专门的感觉器官
(1) 时间知觉的线索
内在标尺――人体内部一些有节律的生理过程(生物钟)
外在标尺――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和其他客观的自然现象和计时工具(物化时间感) (2) 时间估计
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能力―――――个体差异、机体状态 在这方面,听觉和触觉的时间知觉较强
5.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1)真动知觉
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 运动知觉的下阈为1-2分/秒,上阈为35度/秒 两种假设:
网像运动系统――运动物体的视网膜成像
头-眼运动系统――肌肉的动作反馈信息和视网膜映像信息
(3) 似动知觉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
a.动景运动(∮现象)――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家相继呈现时,人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的连续运动的现象。
b.自主运动(游动运动或自动效应)
指人在注视暗室内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c.诱导运动
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运动知觉参照系
6.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在心理研究中已经发现的错觉现象,大多属于视错觉(人凭借眼睛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觉经验)
错觉产生原因的解释:一方面从生理机制和功能方面的生理学解释,另一方面是从心理学方面解释,认为人的错觉纯属心理活动的结果
第七章 记忆
1.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信息加工论观点―――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视、听觉记忆为主,也有以触觉的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记忆: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个人以曾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是由过去引起情绪,情感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
记忆的生理机制
a.记忆机能定位说
在大脑中存在着视觉记忆的视觉中枢,听觉记忆的听觉中枢、语言记忆的言语中枢和运动记忆的运动中枢 b.记忆机能整体说
记忆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现象
c.记忆分子学说
记忆经验是由神经元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结论:记忆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参与的联合活动 2.记忆过程: (1)识记:
第一,识记的种类:
A.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B.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第二.影响记忆的因素:识记的目的、学习态度、材料的性质和质量、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方法 (2)保持:
第一,保持的特征:量的方面为记忆恢复现象。质的方面是记忆内容中取重舍轻 第二,保持量的测量,再认法,回忆法,再学法,重构法 第三,保持的动态变化:
A.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B.影响保持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C.遗忘的原因:记忆痕迹消退说(主要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抑制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恢复。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与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动机性遗忘说(又称为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 D.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多样化、活动有助于记忆
(3)再认:无意再认(当再认的事物明确、清晰、完整或与经验中保持的内容一致,几乎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在极短时间内的确认。)―――有意再认(又称随意再认,指当再认的事物不够明确、清晰、完整或与经验中保持的内容不太相符,需要意志努力或追记来进行识别或确认)
完全再认(对重新出现在面前的事物的全面确认,包括其内容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完全再认(不能达到前者的程度和范围)
(4)回忆―――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直接回忆――由面前的事物直接唤起了脑中已有的经验。
间接回忆――通过一系列的中介性的联想才能唤起脑中已有的经验,这种回忆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实现 回忆常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包括简单联想和复杂联想。
联想主要有:接近联想(由一种经验想到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相近的另一种经验)――对比联想(由一种经验想到与之相反性质或特点的另一种经验)――类似联想(由一种经验想到与之相似性质或特点的另一种经验)――因果联想(由一种经验想到与之有内在关系的结果的另一种经验)
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联系的强度(刺激的强度、联系的次数及联系形成的时间)二是人的定向和兴趣,即人的活动任务,对某事物的兴趣程度,当时的情绪状态 3.记忆系统(信息加工的观点、占主要) (1)感觉记忆
―――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后象就是感觉记忆的一个例子
特点:――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有人把它称为映象记忆
――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
――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贮存:
视觉登记―――又叫图象记忆或图象储存,是指当作用于眼睛的图象刺激消失,视像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保留瞬间的记忆。
听觉登记―――又称为声像记忆,指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
(2)短时记忆―――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编码的记忆。短时记忆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它与感觉记忆在功能上的区别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既是无意识的,也是未加工的感觉痕迹,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于感觉记忆并对其操作、加工,是正在工作、活动的记忆,只有当那些被加工处理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否则就会遗忘。 特点: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过1分钟。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又称为记忆广度,指信息短暂出现后被试所能呈现的最大量。 7±2个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因此,组块又叫意义单元)“依靠主体经验把分离的小意义单元组合为大意义单元的心理活动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意义单元组群”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当有的信息插入,即阻止了复述,原有信息就会很快消失,而且不再能恢复。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
主要是采用听觉形式编码,少量的是视觉的或语义编码
顺序系列检索――信息被相继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
平行同步检索――信息被同时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是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两种主要的途径。 (3)长时记忆
――――指信息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 特点:
―――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它可以贮存一个人对世界认识的知识,似乎一个庞大的信息库。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可以按时、日、月、年乃至终身计算,在理论上认为是永久存在的。 长时记忆的编码:
表象编码――以空间的平行方式表征信息,对某一个复杂对象的各种成分同时进行处理,并贮存到复杂的联想结构中,以便使输出的信息具有空间特点,能反映对象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 其重要特征是平行加工,即类似于在知觉真实物体的加工 语义编码――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方面的信息。 其特征是串行加工,是按照节点和线的复杂网络贮存的。 长时记忆的贮存:
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技能记忆,指一个人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包括认知与动作技能两部分。 陈述性记忆――是一种事实记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 (4)记忆术
记忆的窍门和方法
PQ4R―――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复习
无意义材料―――定位记忆法(将记忆项目与熟悉的地点位置相匹配) 串联法 形象控制法 联想法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1.表象――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直观性: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感性反映,但它所反映的通常只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 ――概括性:表象往往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而不是某一次的个别特点 表象的种类:
――记忆表象: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 ――想象表象:新形象
个别表象(个别事物)和一般表象(一类事物)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动觉等表象
遗觉象――当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
遗觉象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几乎与感知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似乎是介于知觉和幻觉之间的状态 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1)基本表象理论(人们对信息的储存是将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是信息编码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2)双重编码理论(同时存在表象和言语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储存系统的假设)
表象的作用: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度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
想象的种类:――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
――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想象的生理机制:想象的出现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 下丘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共同参与了想象的过程
3.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描述、文字叙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要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丰富的表象储备
4.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
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a. 创造动机
b. 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c. 积极的思维活动
d. 灵感――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
5.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幻想的形式
(1)科学幻想: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是创造想象的准备和发展的动力。是具有进步意义和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2)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3)空想: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6.睡眠――――是与觉醒周期交替出现的生理状态,是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生理节律之一
觉醒 无快 ――快速眼动睡眠(REM)――无快速眼动睡眠(NREM)
速眼动睡睡眠的五个阶段
(1)0阶段―――觉醒期―――α波的脑电波为主 眠 (2)第一阶段――入睡期――α波减少,频率变化不规则,振幅降低
快速眼动 (3)第二阶段――浅睡期――出现纺锤波 无快速眼动睡眠 (4)第三阶段――中度睡眠期――K-复合波和少量δ波 睡眠 (5)第四阶段――深度睡眠期――高振幅的δ波 快速眼动睡眠
“剥夺睡眠的人当其恢复时睡眠时间会相应延长,剥夺睡眠暂时不会对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