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列宁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初探
列宁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初探
宋才发
列宁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是整个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科学地处理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推动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
鉴于17—18世纪资产阶级提出的民族自决要求在帝国主义阶段已成了掠夺他国领土,奴役弱小民族的代名词,列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同资产阶级民族纲领的本质区别,即不但要坚持各民族的各种语言的完全平等,而且“把各民族无产者之间的联合看得高于一切,提得高于一切,而从工人的阶级斗争着眼来估计一切民族要求,一切民族的
1
分离。”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民族自决权”,就是承认分离和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就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民族压迫。所以,“自决”是被压迫民族向帝国主义要求自决;“分离”,是被压迫民族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国家。针对“赞成民族自决权就是赞成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论调,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反对压迫民族
2
的特权和暴力,同时丝毫也不纵容被压迫民族要求特权的倾向。”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只要同压迫民族进行斗争,就应当坚决给予支持;当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拥护自己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时,就要坚决反对。因此,决不能把“民族自决权”问题同某一民族实行分离是否适当的问题混为一谈。他还从俄国及其邻邦正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为依据,从理论
3
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有自决权,各民族工人融合起来”这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科学性。他说,如果我们不铲除黑帮大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大俄罗斯居民就无法建立民主的国家,俄罗斯无产阶级也就无法替自己扫清走向解放道路上的障碍。
承认并坚持“民族自决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坚持民族民主革命纲领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理解民族自决权学说,才能正确理解列宁在民族民主革命问题上的全部思想,正确理解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总问题中的一部分的学说。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一文中说:“民族自决权从政治意义上来讲,只是一种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具体说来,这种政治民主要求,就是有鼓动分离的完全自由,就是分离的民族有通过全民投票来解决分离问题的完全自由。因此,这种要求并不等于分离、分散、
4
成立小国家的要求,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同分离的完全自由愈接近,在实际上要求分离的愿望也就愈少。因为无论从经济发展或群众利益来看,大国的好处是不容置疑的,而且这些好处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日益增多。我们说承认自决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民主革命纲领的实质性问题,“并不等于承认联邦制这个原则。”但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与其存在民族的不平等,不如建立联邦制,因为这
1
是实行充分的民主集中制的唯一道路。”主张集中制的马克思也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曾经宁愿爱尔兰和英国结成联邦,而不愿爱尔兰受英国人的暴力支配。列宁早在1903年就在《论 *1
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3页。 2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3页。 3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66页。 4
《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0页。 1
《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0页。
1
阿尔明尼亚社会民主党人的宣言》和《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中对民族问题纲领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我们无条件地承认争取民族自决自由的斗争”,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其积极的和主要的任务不是促进各民族自决,而是促进各民族的无产阶级的自决。我们应当
2
经常地、无条件地力求各民族的无产阶级紧密地联合起来。”列宁的积极主张在1903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获得通过。第二国际及其首领考茨基等人不了解自决的革命意义,不理解或不愿意把民族问题放在和帝国主义进行公开斗争的革命基础上,不愿意把民族问题和殖民地解放问题联系起来,因而在坚持和贯彻民族革命纲领的时候表现得软弱无力。为此列宁在《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帝国主义经济”》一文中强调指出:“民族自决也就是争取民族彻底解放、争取彻底独立和反对兼并的斗争,社会主义者只要不背弃社会主义,就不能拒绝这种斗争,不管它采取什么形式,直到起义或战争为止。”3
列宁阐发和制定的民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民族主义,驳斥了那些庸夫俗子的无耻谰言,而且促使俄国各民族工人阶级一致行动起来,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而斗争。
二
“民族自决”问题并不是列宁的首创,早在17和18世纪就已经由小资产阶级提出来了。但由于小资产阶级是乌托邦式地提出这一切条文的,因而他们热衷于在帝国主义时代“建立各种平等民族和平联盟的乌托邦。”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继而发生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1820—1821年的西、葡、意等国革命,直到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其共同结果都是建立了最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民族国家。然而与上述不同的是,沙俄帝国主义国家直到20世纪初还未曾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导致沙俄国内一些被压迫的民族(如波兰人等)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所以,这时开始的俄国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便愈来愈尖锐。当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之后,在极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奴役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民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只有瞎子才不能从这一串事变中看出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民族运动的兴起,看出建立独立的和单一的民族国家的趋向。正是因为而且仅仅是因为俄国及其邻邦处在这样一个
4
时代,所以我们需要在我们的纲领上提出民族自决权这一条。”在1914年俄国238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1740万平方公里是殖民地。在如此广阔地域中生存并占人口多数的受压迫的非俄罗斯民族,遭到沙皇君主政体令人难以置信的压迫和虐杀,因而这些被压迫被蹂躏的“异族人”强烈要求民族自决、民族独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列宁正是在剖析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依据俄国民族问题的特点,才“承认国内各民族有自决权”,对“民族自决”这个由资产阶级提出的口号赋予革命的含义,并写进党的纲领,把它作为俄国无产阶级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革命原则。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如果今天还有人再“到
5
西欧社会党人纲领里去寻找民族自决权,就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则。”
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在世界范围内被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民族问题便随之而成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摆脱帝国主义奴役的尖锐问题;“民族自决”,也就随之而上升为向帝国主义要自决,冲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解放殖民地的大问题。因此列宁指出,“民族自决”原则完全是服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服从反对帝国主义的需要,并反映被压迫民族人民的共同革命要求的。在俄国,“民族自主权”作为一个口号,它不仅是团结非俄罗斯民族人民的革命口号,也是教育俄罗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口号,因为“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列宁还具体地分析了1848—1871年和1898—1916年这两段时期形势的变化和小民族的作用。他指出,1848—1871年时期,俄国沙皇政府是欧洲反动势力 23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13页。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页。 4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6页。 5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6页。
2
的主要支柱,捷克人和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则充当了“俄国的前哨”,被沙皇政府利用来反对民主运动。而1898—1916年这一时期,已经是帝国主义时代,过去的革命民族和反动民族的区分已为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的区分所代替,沙皇俄国已不再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主要支柱,它已经同欧洲的帝国主义结成联盟共同压迫许多民族,反对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弱小民族是反帝斗争中的一个独立因素,是帮助反帝的真正力量即社会
1
主义无产阶级登上舞台的一种酵母、霉菌。”用革命的手段摧毁旧的、帝国主义用强制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殖民关系,实现各民族真正自愿、平等的联合,这就是列宁提出民族自决权口号的本质含义。只谈自决,不提反帝;只讲分离,不提团结联合,决不是列宁所主张的“民族自决权”。反映被压迫民族人民共同革命要求的“民族自决权”原则,说到底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民族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联合,加强民族团结的口号。自决为联合,分离为联合,团结、联合才是最终目的,才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原则,才真正符合被压迫民族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才真正反映民族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无产阶级决不赞同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地,“它赞同一切帮助消除民族差别、打破民族壁垒的东西,赞同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促使各民族溶合的
2
东西。采用其他的做法就是站到反动的民族主义市侩方面去。”这也正好说明“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只是要消灭人类分为许多小国的现象和各民族间的任何隔离状态,不只是要使各民族
3
接近,而且要使各民族融合。”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一再声明:我们主张民族自决权,“决不是因为我们主张它们分离,只是因为我们主张自由的、自愿的亲近和融合,不主张强
4
制的亲近和融合。如此而已!”他还说:“如果有一个党在它的党纲里(或者人人都应当执行的决议里,问题不在于形式)说,它反对兼并,反对把被压迫民族强制地留在它的国家疆界以内,那么,我们就会宣布我们同这样的党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抓住‘自决’这个字
5
眼,那是愚蠢的。”要达到使一切民族完全平等、密切亲近和进而融合的共同目的,显然要走不相同的具体道路,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列宁从来没有把民族差别的消亡和民族融合的过程归入社会主义在某一个国家内胜利的时期,而是仅仅归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内胜利的时期,即“在共产主义发展的另一个阶段上。”
“民族自决权”与“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为“民族自决权”是民主的要求之一,民主与社会主义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彻底实现民主,把最彻底的民主要求(包括民族自决权在内)同民族民主革命的每一个实际步骤联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压迫的加剧,以及在这种基础上发生的冲突,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加以利用作为群众行动和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发动的导火线。那末,“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宣布和实现一切被压迫民族的自由(也就是它们的自决权)
6
是非常迫切需要的。”这正如1848年德国的或1905年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获得胜利而迫切需要它一样。然而,全面地论述民族自决权与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又正是由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决定,在1915—1916年的争论中由列宁首次实现的。在这场论战中,列宁指出,以民族自决权在帝国主义时代不能实现为理由而反对民族自决权是完全错误的;而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承认民族自决权又是多余的,这正像说民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多余的一样,是十分荒谬的。众所周知,民族的反感情绪不会因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而立即消失,被压迫民族对压迫民族的仇恨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会存在;只有当社会主义胜利以后,在各民族间彻底确定了完全的民主关系以后才会逐渐消失。因此,列宁在《社 12
《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52页。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19页。 3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19页。 4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2页。 5
《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23页。 6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26页。
3
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主权(提纲)》中极为明确地指出:“无论在目前、在革命时期或在革命胜利之后,社会主义政策如果不用自己的全部行动来证明自己一定要解放被奴役的民族,并且在自由联盟——没有分离自由,自由联盟便是骗人的鬼话——的基础上同它们建立关系,
1
那就是背叛社会主义。”
三
在19世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民族问题虽然是社会主义革命总问题中的一部分,但此时的民族运动还只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只是到1915年-1916年,列宁才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着眼来观察民族问题,把民族问题同帝国主义时代和殖民地问题联系起来,同反对帝国主义、机会主义的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联系起来,把民族问题由个别国家的问题或欧洲的问题,看成是世界性的问题,把民族解放运动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看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因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已经成为宗主国的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共同敌人,反对帝国主义已经成为宗主国的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共同任务。由于帝国主义意味着资本的发展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范围,意味着民族压迫在新的历史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加剧,所以社会主义者必须把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民族问题的革命纲领联系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各先进国无产阶级为反对资产阶级而进行的国内战争已经同不发达的、落后的和被压迫的民族所
2
掀起的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其中包括民族解放运动)联合起来的时代中进行。”为此列宁还真诚地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列宁极为关注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热情地歌颂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英勇斗争。他明确指出,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必须同殖民地附属国民族解放运动结成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才能够打败共同的敌人,取得最后的胜利。他说:“压迫民族(英、法、德、日、俄、美等等)的社会党人如果不承认和不坚持被压迫民族有自决权(即自由分离权),实际上就不
3
是社会党人而是沙文主义者了。”他还认为,社会党人无论过去和现在都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保卫祖国”或“防御”战争的合理性、进步性和正义性。譬如,“假如明天摩洛哥向法国宣战,印度向英国宣战,波斯或中国向俄国宣战,等等,那么,不管谁先进攻,这些战争都是‘正义的’、‘防御的’战争,而一切社会党人都会同情被压迫、附属的、主权不完整的
4
国家,希望它们战胜压迫者、奴隶主和掠夺者的‘大’国。”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阐明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列宁发挥这一思想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斗争的自觉的代表者,它根据自己反对资产阶级的基本任务,在民族问题上也不应当把抽象的和形式上的原则当作主要之点,而主要之点就应当是:“第一、准确地估计具体的历史情况,首先是经济情况;第二、把被压迫阶级、被剥削劳动者的利益,同一般人民利益这样一种意味着统治阶级利益的一般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第三、把被压迫的、附属的、没有平
5
等权的民族,同压迫的、剥削的、享有充分权利的民族也明确地加以区分。”无产阶级是民族利益的真正代表者,也只有无产者才能够真正消灭各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起各民族的兄弟友爱。同时列宁又从另一个侧面指出,民族的要求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他说:资产阶级总是把自己的民族要求提到第一位,而且是无条件地提出来的。无产阶级则认为,民族的利益和要求必须服从阶级斗争的利益。因为所谓“民族利益”和“民族要求”,就其本身来说并没有特殊的价值,它的价值量的大小要看它们把无产阶级的 12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16页。 《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4页。 3
《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1页。 4
《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80—281页。 5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1页。
4
阶级觉悟和阶级发展向前推进多少或能够向前推进多少而定。因此列宁确切地指出:“工人阶级及其反资本主义斗争的利益,要求各民族的工人达到完全的团结和最紧密的统一,要求反
1
对任何民族的资产阶级实行民族主义政策。”社会民主党如果否认自决权,即否认民族的分离权,或支持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所提出的一切民族要求,都会离开无产阶级政策,而使工人服从于资产阶级政策。
2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精辟的指出过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后来他们又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不停顿革命的思想,肯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因为“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矛盾,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在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3
列宁从帝国主义时代和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适时地把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发展成为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他指出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必须积极参加和领导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无产者不要避开资产阶级革命,不要不关心资产阶级革命,不要把革命中的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相反地,要尽最大的努力参加革命,最坚决地为彻底的
4
无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把革命进行到底而奋斗。”他认为民主革命不会直接越出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的范围,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因此无产阶级在自己的纲领中和自己的策略中,应当把反对资本主义的纯粹无产阶级的斗争和反对农奴制的一般民主主义的斗争相结合,只是不要把这两种斗争混淆起来。如果是这样,那么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愈
5
充分,愈坚决,愈彻底,无产阶级为争取社会主义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愈有保证。”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合乎逻辑的发展的必然结论,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只有那些一点也不懂得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才会觉得这是一个奇怪的、荒唐的结论。
民族问题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列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俄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建立了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中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首先他提出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建党的思想。第二国际各主要政党都是来自于资本主义国家和压迫民族。侵略主义和沙文主义情绪,使他们一方面反对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极力否认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列宁驳斥了这种错误认识,依据俄国的经验在共产国际的提纲中指出:“农民苏维埃,被剥削者苏维埃这种手段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也适用于还保留资本主义前的关系的国家??无论在落后国家或者在殖民地,共产党和准备建立共产党的人无条件地应该普遍宣传关于农民苏维埃,劳动者苏维埃的思想;只要是条件允许的地方,他们就应该立即设法建立劳动人民苏
6
维埃。”他还指出:“在一切殖民地和落后国家,我们不仅应该组成能够进行斗争的基干队伍,即党的组织,不仅应该立即宣传组织农民苏维埃,设法使这种苏维埃适应资本主义前的条件,而且共产国际还应该指出,还应该从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
1
义。”其次列宁还明确地提出了在建党工作中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在建党初期,列宁对主张按“联邦制”原则把党建设成民族组织的联合的“崩得”,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说“崩得”鼓吹按“联邦制”原则建党是与党的组织原则相违背的,也是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的,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倾向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反映。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不分语 12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3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5页。 4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3页。 5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1页。 6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5页。 1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6页。
5
言和民族依靠整个无产阶级,依靠由于经常共同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策略问题和组织问题而团结一致的无产阶级,而不应当建立各行其是的组织、不应当分散成为许多独立的政党而削弱自己进攻的力量,不应当散播隔膜和分散,然后又用声名狼藉的‘联邦制’的膏药
2
来医治自己故意造成的疾病。”列宁强调党的集中统一,并非是要抹煞党的工作中的民族特点和民族习惯。他指出:“社会民主党的党纲只是提出全体无产阶级的共同的基本要求,不管
3
职业、地区、民族、种族的差别如何。”整个党、党的中央机关制定的是纲领和策略的共同的基本的原则;至于实际贯彻和宣传这些原则的各种方式,则由隶属于中央的各党组织根据
4
地区、种族、民族、文化等差别而自行规定。”总之,在多民族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决不能掺杂民族主义的思想和情绪。列宁的这些思想,在指导第三国际各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斗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载《湖北民族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1987年5月,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山东烟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3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2页。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8页。 4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9页。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宋才发:列宁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初探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