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生命教育是一种德育与价值观的教育,属于思想教育范畴。可采用以下教育方式: 1.生命时光计算法
为了让受众能够直观地体验到生命的珍贵、生命时光有限且不能时光倒流,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享受人生的快乐,努力不懈地追求事业的成功。
第一步:给全体听讲者发一张有0~100的刻度的长纸条,并宣布假设每一个人都能活到100岁,而这张纸条就这代表你100岁的生命岁月。
第二步:要每一位听讲者把自己已经走过的人生岁月撕下来抛掉。比如一个人活了18岁了,可以撕掉18格,等等,诸如此类。
第三步:让大家仔细思考一下,一般人们用来通过奋斗达到事业有成和生活幸福的时光大概是那一个年龄段,并把以后的时光,比如70岁以后的时光撕掉。
第四步:这时,剩在听众手中的那段代表时光的纸条就是人生中的有效时光。又告诉大家,一个人不能不吃不睡,所以光睡觉至少还要撕掉手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此外,还要除去打扮着装、吃喝拉撒等的时间。
第五步:让大家仔细看看剩下的不长的纸条,算一算自我真正有效的人生时光,然后写下在这个不长的宝贵的人生时光中,自己最想做的三件事,并与相邻者分享。
云南省个旧市第三中学邓勤老师曾经让班上的同学做了这个游戏,结果有一个学生的反映是“我以前一直认为时间是慢慢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用完它,想着这个时间没有尽头,生命很漫长,我可以今天不读书,那明天再来读书,年复一年地这样,反正我有青春,我可以去消耗它。然后现在觉得就这么短的时间了,好像也不能干那么多的事情。我就想我只能立这样一个目标,而为目标付出自己的艰辛努力。”[2]这就是生命时光计算法所欲达到目的。
在做这样一种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辅导性地讲授一些关于人生时光的实例。如:美国生物学家凯恩为人生算了一笔细账:以60岁为标准,共计21 915天,睡眠占用20年,吃饭占用6年,娱乐玩耍占用8年,穿衣梳洗占用5年,行路、旅游、堵车占用5年,生病3年,打电话1年,上卫生间1年,闲谈70天,擦鼻涕10天,剪手脚指甲10天? ?最后剩余的时间只有10年![3]
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在日常的生活中,从来不知人生时光的重要性,对时间的稀缺性、不可逆性及珍贵性没有感性的认识。生命时光计算法,关键在让听众警觉生命的有限性,从俯瞰时光的高度来达到掌控时间、珍惜生命、善用生的目的。
2.生命状态比较法
人生在世,生命状态有起有伏,表现在人生之路上就会有高潮有低潮,有幸福也有痛苦,而且总避免不了挫折与逆境。而现代社会的青少年许多在“温室”里长大,缺少抗压能力。如何培养人们面对挫折能够逆境奋起的能力是生命教育中的重大课题。为此,可以采取“生命状态比较法”,如以下的实例:台湾嘉义大学的陈芳玲教授曾经在一个读书会中,让每个学员都取一根铁丝,以人生的失落为主题,按自己生命过程的起伏来折铁丝,然后让大家分享各自的经验。
一位学员手中的铁丝开始折得比较平缓,他说这几年过得很平顺,然后铁丝突然折成下成很深的凹的形状,他说这几年婚姻遭到重大的挫折。另一位学员折的铁丝一直往下凹,她说,三年前她诊断出癌症,公公婆婆为探望她双双在高速公路遇车祸而亡,不久,她儿子也被诊出患了血癌。前一位学员听到这样悲惨的故事,却发现她折的铁丝凹下的部分还没有自己的深,忙说,我要改过来。陈教授说:“这个活动让他的伤口得到某种程度的抚平。在分享生命中失落的故事活动中,成员可以慢慢回顾生命中那些痛,并以今日之心境看当时的失落。有时学员会表示自己似乎夸大了伤痛;有时因分享别人的伤痛故事,而逐渐减轻自己的伤痛,特别是碰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然后,陈教授又让大家把折好的铁丝倒过来,问大家发现了什么?有多位学员表示:“当时
的得失已很难区分,也许得失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失无法知道得”。陈教授又问:“凹痕的最底端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学员的回答是:“黎明前的黑暗,再坏也是如此,没什么好怕,往上好转的开始。”陈教授最后要求学员将铁丝恢复原状,结果当然是不可能的,再让大家发表意见。学员们纷纷表示:生命一路走来,凡是走过必留痕迹;生命会好,但不会“完全”(台语),伤口会好但不会不见,必留下疤痕。他们体验到这就是生命的本质。[4]
运用“生命状态比较法”的教学方法,通常要让听众明白:首先,人生状态的相对性存在,人生性质在比较中才能掌握。自己感觉特别难受、以至无法接受的人生苦难也许远不如其他的人所经历的痛苦,所以,在比较的视野下,我们对自己现在承受的人生之痛是可以接受的。其次,人生状态是起伏不定的,所以,顺境与逆境、幸福与痛苦、快乐与难受都是在改变过程中的,当我们陷入人生低潮时,一定要坚信必会有人生高潮在等着我们。再次,人生走过必然会留下点什么,而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人生实存,都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吸取这些经验,避免将来的人生挫折。这三点就是我们每一个活着者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应该接受之挫折教育、苦难教育,以达到增强抗压能力、勇敢面对人生的目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体验和贯之以生活实践。
3.负重感恩教育法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本质是培育“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百善之先,一个在家能“孝”者,必能在社会国家事务中能“忠”,所谓“移孝为忠”是也。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一个“小皇帝”往往有父母加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个老人围着转,小孩子往往把一切得到的都视为必然,因为在家中的任何所得,如吃穿往行玩的各种物质条件及精神上无微不至的关怀都是十分充裕的,无需任何努力就会“从天上掉下来”的,甚至于什么东西都要“求”他或她来接受。如此一来,所谓感恩之心无从培养,所谓孝道的精神几乎荡然无存。“负重感恩法”就是针对这样的现实而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们从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不容易的体验入手,来达到感激感谢感恩之孝道精神的培育。
可以取一只鸡蛋用绳袋装好,每一个学生都挂在脖子保持上一周,事先不规定不能打破。这一过程能保持鸡蛋不破者可以体会做父母的养育孩子要多么的小心翼翼;而在这一过程中把鸡蛋弄破了者,更可以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或者取一些重物,绑在学生的腹部,保持数天,让学生们了解母亲怀胎十月是多么的不容易。
云南大学附中曾经在各个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负重感恩,关爱母亲的活动,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每个学生在腹部绑上约3kg的东西,前面再用胶带绕上一个鸡蛋。之所以定为3kg,因为这是母亲怀孩子的最后阶段的负重量。然后云南大学附中教师王瑞华告诉学生:要进行角色的置换,这时的你已经不是你,而是你十年前你的母亲,她会怎样孕育着她的宝宝呢?这个活动要持续一段时间,学生们需要负重来学习和生活。有个学生不小心碰破了鸡蛋,他的感觉是:“十月怀胎是很艰辛的。我们这个不小心一碰就碎了,母亲当然也应该是小心,非常非常小心,我们也体会到母亲这种痛苦。”[2]“负重感恩法”的实质是换位思考,让孩子们扮演母亲的角色来亲身体会做父母的不易,以及对孩子无私的爱。“负重感恩法”的关键在设身处地的体验,不能仅仅是课堂中的说教,也不能马虎了事。
“负重感恩法”还必须有老师必要的辅导,引领孩子正确地体会感恩精神,并让孩子从对父母的感恩开始,也学会感恩社会。
4.由“死”观“生”法生命教育的核心与难点皆在生死观的教育。生与死是人生的两极,死亡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毁灭性的惊恐,更在于在死亡面前,人们一切的世间努力似乎都毫无意义,都是不必要了。由此,人们可能陷入疯狂地满足肉欲之中而不能自拔。对死亡不正确的看法,将必然导致错误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实践。所以,人们应该在生前、在活得很年轻的时候,就善于在思想观念上先行到“死”,立于“死”的基点来看人生,由此来建构正确及合理的生死观,并指导自我的人生之路,这就叫“直面生死,理解人生”,这是生命教育中的重点。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教师牟洁为高一年级上了一堂以生死问题为内容的生命教育课,让同学们观看新生命诞生的影片,然后结合各自的感受进行讨论。先告诉学生们:精子的成活期为5天,卵子必须在排卵后的24小时内受精,否则就会死去,这是一场生与死、成与败的特殊战斗。然后让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个学生汇报说:“我们小组总结出了这么几条:首先就是艰难,再一个就是神奇,然后还有漫长,还有充满挑战,然后给我们的感受就是我们来之不易,然后还有我爱我爹我妈,然后还有就是我爹我妈很伟大,然后最后一句就是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牟洁老师总结说:“好,好。我们从生的开始,那么我们开始进入第二个环节,死的环节。”先放映根据汶川地震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短片《震中童话》,让同学们感受到死神正一步步逼近被压在废墟中的孩子们。然后在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片中的主人公,将会怎样面对死亡。牟洁老师宣布:“我们进入最后一个活动,叫做`临终遗言',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以后,3分钟的时间,老师会给大家一张小卡片,那么写下如果当时你真的是主人公的话,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给大家写下自己最后的想说一点什么话,那么同学们会说什么呢?”一位学生站起来说:“爸爸妈妈别难过,好好活下去,我爱你们,真的很爱你们。不论我在哪儿,我只想告诉你们:我今生做你们的女儿是幸福的,谢谢你们。”另一位学生说:“我写的是:生命历程是如此地美好,即使多艰难,多坎坷,多无奈,即使死亡即将来临。”
活动完成以后,记者问学生以前思考过死的问题吗?大家都说:“没有,从来没有过,太严肃了。”记者又问:“那你们觉得,在活的时候需要想一想死的事吗?”学生们的回答有二种:一是认为不需要,“因为感觉想死就是有点恐怖的感觉,然后人生应该快乐地活过每一天”;另一种回答是需要:“我觉得它(思考死亡)可以让我们看清楚,就是走过的这一段路,就是这15年,我们大家都在怀念着什么,挂念着什么,从而让我们知道,我们今后应该去更珍惜什么。如果真的有一天,如果就是此时此刻,我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会特别记挂我的父母亲人,然后朋友、老师这些东西,那么今后的日子里面,我就会认真地对待这些东西。”
牟洁老师对这样一堂生死观的课有个总结:“当孩子们第一次看到原来这样一个生命的诞生历程,他们觉得非常地神奇。到了最后,我们开始越来越进入沉重的话题,当面对自己的死亡的时候,他们也开始认真地思考下来了,所以我觉得也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扰动。也许一节课,我们说的不能带给他很多东西,但是起码我们扰动他去思考很多人生的问题”。但牟洁老师又认为:“如果是初中或者是幼儿园,或者是小学,小孩子不应该这样上这个课,因为太直了,所以我们题目叫做直面生死。因为你是高中生了,你很快就要面临着自己的抉择,自己未来人生规划,所以我觉得你有这个能力去承受这样一个课题,所以我们就选择这样一个方式。其实我们直面生死的课之后,还有理解人生的第二节课,人生还有很多东西,然后我们还会谈论一下幸福,这样一节课才是完整的,而不是断章取义地取一个死,或者取一个生,这样我觉得生命教育都是不完整的。”[2]可见,在具体运用“由死观生”的方法于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时,一定要注意三点:
首先,要破除对孩子不能谈生死问题的习见。虽然在孩子年龄尚小时就谈有关死亡的问题确实可能会有负面的因素,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与老师不谈,孩子们难道就不会从别的什么途径了解到有关死亡的信息吗?现在孩子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比成年人更多更广,学校与老师不讲正确的生死观念,孩子们就会从别的信息来源中获得可能是错误的生死观,并有可能产生诸如自残、斗殴,甚至自杀等等恶果。这就是在生命教育中进行死亡教育之必要性的根本原因。有些家长就认为:社会“不能低估学生的承受能力,他们常常比想像的坚强、通达。
如果让学生对死亡过度禁忌,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甚至会带给他们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误认为死亡是一件轻松、随意的事情,这样就可能让学生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放弃生命,还会让孩子抗打击能力弱。对学生而言,让他们直面死亡要比回避死亡好。”[2]
其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生死观教育,虽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有关“死”
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要体现在“生”的上面。谈死亡问题,是因为正确之人生观必须建立的对死亡有合理见解的基础之上,而对死亡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也正在让学生们由对死亡的体认,来更加珍惜与热爱自我的生命,为人生的发展充上不竭的动力。
其三,要深刻地认识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生死观的教育,这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教育内容。因为死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面对生命,我们应敬畏、珍惜;面对死亡,我们应感悟而善待。让我们一起智慧地思考生死,构建生命的坚强、韧性与博爱,寻求生命的辉煌和永恒!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SSS-生命教育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