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数字化校园共赢生态尚未建立,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通过新模式下的生态体系构建,外部服务商可以在校方规定的规程内有序接入如学生管理应用、教师管理应用以及第三方服务应用等。
3.3.3.4 信息中心诉求
信息中心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担任着管理者、服务者与保障者的角色。但目前的信息中心更多的是对信息系统运行和客户需求的被动接收状态。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与数据支持,无法对学校信息化情况进行实时的掌握和主动的管理。
新模式下,信息中心能够通过一个校内运营中心,覆盖到学校所有的信息系统运行环境,涉及软件、硬件、网络、存储、数据等内容。保持对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持续、实时的监控。并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中,尤其是后续信息系统个性化定制的部分,信息中心就可以独立完成定制开发,而不仅仅是一个“协调者”。
4 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内容
4.1 整体框架
图 4.1-1整体技术架构
如上图所述,我校如果需要建设一个完整的开放式的IT生态体系,实际上是包括了从开
21 / 129
发生态、运行生态、应用服务生态到运营生态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过程,并最终以服务的方式向最终用户进行业务展现。每个阶段的建设思路和模式都对整体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开发生态:
通过组件化开发平台,形成应用和组件,应用和组件挂载到校园服务总线,可为校内应用服务池和业务应用管理服务平台调用。并将其通过资源库的方式积累为行业资源库,为日后资源复用提供储备。同时开发平台能够对外部的第三方应用进行服务化的封装,同样形成新的应用或组件,挂载到校园服务总线。基于组件化开发平台的可视化开发过程,校内的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也可以通过该工具完成简单的应用服务开发,并通过发布工具发布到校内,增强信息化建设整体参与面的广度和深度。
运行生态:
以校园服务总线、应用管理服务平台以及包括主数据管理、身份认证管理、统一通讯、移动支撑平台等在内的公共应用组件,为学校提供统一的、高交互性、高开放性的服务应用运行环境。其提供的服务都是通过校园服务总线进行统一发布的服务,通过业务应用管理服务平台将其编排成符合学校需要的业务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
校园服务总线负责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各个平台间服务交互和信息传递,通过服务治理工具管理服务运行,通过基于校园服务总线的服务集成工具完成服务的集成和交互,通过服务标准管理工具保障各服务间调用的规范性。
被服务调度总线封装的,除了组件化开发平台提供的应用和组件外,还包括校内很多的基础应用组件,如主数据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支付等,都以服务的方式在服务调度平台上进行挂载,并借由服务调度平台完成同其它平台的集成。
应用服务生态:
改变原有的行政化、管理化信息系统使用模式,以类互联网的模式,形成校内的应用超市,包括校内师生综合服务平台和校外的服务应用池,有效接入,实现应用服务的动态分配和按需使用。并对服务使用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对业务过程和服务质量做到有效评估。
运营生态:
改变现有的分散管理模式,通过服务调度平台的高集成度,将校内所有的软硬件进行统一的监控,随时了解校内全局信息化状况,极大的增加了校园信息化的响应程度和处理速度。对于学校来说,依托于服务商的运维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运维、优化和升级工作需要学校内部人员的参与。基于开放平台的体系架构,依托于外部服务提供商形成线上/线下的专业训练营和
22 / 129
项目管理培训课程,帮助学校师生了解、掌握运营方式方法,让全校师生一同参与到学校信息化运营之中。形成良性的运营体系。
综上所述,开发生态、运行生态、应用服务生态与运营生态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每个部分都有其具体的作用与价值,只有发挥出每个环节的价值,才能最大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4.2 本期建设内容(2016年~2017年)
基于上述设计思路,我校此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升级整体支撑平台,形成师生综合服务,借由师生综合服务产生的大量数据,完成最终面向各级领导和管理者的决策中心,并辅以完善的运营运维体系,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和先进性。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4.2.1 基础支撑平台
新的建设模式需要新的技术体系支持,改良校内现有IT架构是本次项目规划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基础架构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以及开放性决定了我校未来信息化建设成败。通过建立新的基础支撑平台,实现对校内各类应用、服务的有序接入和管理,综合数据层面、开发层面、应用层面和运维层面,建立统一的基础支撑架构,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坚实。
4.2.1.1 主数据平台建设
我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校内的信息标准,并且学校现在已经建立了公共数据平台,用于处理各业务系统的共享数据交换和集成,同时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校内业务的调整,原有信息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现有的公共数据平台也无法支撑后期开放架构下的数据共享与管理,校内数据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为了达成上文信息化生态的整体建设目标,建议对现有的公共数据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升数据平台的能力:
1、信息标准的执行能力;
升级现有信息标准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全面升级学校原有信息标准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信息标准的实际使用和执行情况的管理手段,学校内部的主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一旦有和信息标准不同步或不一致的情况,系统将及时检查并将差异情况提报给数据平台管理人员,
23 / 129
帮助其了解和及时纠正信息标准执行的差异,确保信息标准的可执行性。
2、共享数据的开放能力;
现有公共数据平台的数据集成和共享完全基于ETL的方式进行,ETL作为业内通用和常用的成熟技术,在数据交换和共享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高适用性具有很好的优势。但随着信息架构的发展,传统的ETL方式缺少数据共享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无法将一些需要快速反馈的数据进行有效同步,直接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的途径也缺少多元的数据共享通道和手段,在后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灵活可配的数据共享方式,便于后期碎片化服务的封装和建设。
3、数据质量的治理能力;
数据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质量好坏在高校内一直是一个无法量化的黑盒,但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后期数据分析和数据利用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一套先进的管理工具,对学校的数据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帮助数据平台管理人员了解校内数据质量,便于其有效推进和提升校内整体数据质量。
4、历史数据的积累能力;
现有公共数据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校内共享数据的交换,因此其主要是对现有业务数据的同步更新与共享发布,并没有对抽取上来的共享业务数据的历史数据进行保存,一旦学校的业务系统不具备对历史业务数据的存档功能,学校大量的历史数据便会随着新业务数据的更新而丢失,很大程度上后期学校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的使用。因此本次的主数据平台升级建设同样需要对历史业务数据进行详尽保存,以天为单位进行历史数据切片保存,作为学校数据资产的积累。
基于上述四个层面,某大学在后期需要通过建立一个符合教育行业特性的高校数主据管理平台。覆盖高校数据层面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信息标准、代码标准,到数据共享、交换,直至最终的数据质量保证等。将高质量的主数据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校园服务总线,便于上层应用的抽取和使用。同时需要提升信息标准执行能力,采用自动化工具对校内信息标准和代码标准进行监控和管理,让标准真正成为标准、提升数据质量管理能力,保证数据价值的最大化、提升数据共享集成能力,做到数据实时共享。
24 / 129
图 4.2-1主数据平台系统架构图
4.2.1.1.1 主数据平台建设内容
信息标准建设:在进行后期信息化建设之前,需要对校内的信息标准和数据质量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规划,以服务化和开放性的视角重新定义校内信息标准,使之具有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对学校现有信息标准和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使之能够提供符合教育行业标准的参考代码标准模式及数据共享和交换需求的主数据模式。信息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 数据清洗与数据质量提升
对校内现有业务数据进行全盘分析和检查,找出数据质量隐患和存在问题,对质量不高的数据和无效数据进行清洗和优化,保证现有业务数据的高质量,为后期进行信息化改造奠定基础。
2. 信息标准升级
基于最新的国标、部标、行标,结合现有校标和校内实际业务情况,充分考虑后期信息化改造需要,将校内信息标准进行重新梳理和升级,使之符合最新的技术规范和业务需求。
3. 数据流向规划
对校内各业务部门和行政单位的数据流向进行重新规划,消除原先数据责任单位不明确的现象,并确定校内数据出处的权威性。避免出现数据二异性。
信息标准管理工具:提供数据标准管理、代码标准管理、数据流向管理、代码检测管理工具。帮助学校有效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管理能力。
元数据管理工具:对主数据和代码标准模型进行维护,提供语义支持,实现对底层模型的集中维护和管理,提供对数据分类的管理。主数据和业务系统代码表之间映射关系的管理,检
25 / 12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6-2020年某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一期、二期项目)(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