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分辨率高,反应快,整合时间短。
分布特点:视杆细胞—中央凹无分布,主要分布在周边;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于中央凹及周围,周边分布少。 6.简述视网膜对视觉信息初步处理加工的过程。
视信息的纵向传输通过三级细胞: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光感受器接受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在水平方向,水平细胞接受邻近和相对较远的光感受器细胞的输入,然后和双极细胞形成突触,无长突细胞在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之间起连接作用。
双极细胞有两种类型:D型和H型。
D型—代谢型受体:在黑暗中,视细胞释放谷氨酸,与双极细胞代谢型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引起cGMP水平下降,钠离子通道关闭,发生超极化,递质释放减少;光照中,释放的谷氨酸量减少,使钠离子通道开放,产生去极化,递质释放增加。
H型—离子型受体:在黑暗中,感受器细胞释放谷氨酸,作用于AMPA/KA受体,使钠离子内流,发生去极化,递质释放增加;在光照中,释放的谷氨酸减少,使钠离子内流减少,发生超极化,递质释放减少。
双极细胞通过递质对神经节细胞进行调控,控制神经节细胞的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最后信息经过视神经进入中枢。 7.简述视觉传导通路。
l 光通过眼的屈光系统聚集到视网膜上。
1光感受器的视色素吸收聚集的光,并转换为电信号。
l 在水平方向上,水平细胞接受邻近和相对较远光感受器细胞的输入,和双极细
胞形成突触。 l无长突细胞在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之间起连接作用。
l 双极细胞将信息传递给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信息通过递质输出,将信息
传递给中枢,在中枢内完成复杂的视信息处理和整合过程。 8.简述中耳的结构组成及其传音功能。
结构组成:中耳内为鼓室,内含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并由肌肉相连组成听骨链;咽鼓管由部分硬骨、部分软骨和纤维所构成,并带有黏膜皱折,从中耳鼓室向下、前、内延伸至鼻咽部。
传音功能:听骨链结构是:锤骨柄附着于鼓膜上,锤骨头附在砧骨上,砧骨又附在镫骨上。声波撞击骨膜,引起锤骨柄和整个听骨链的震动。听骨链的杠杆结构使得震动传递过程中增加。之后镫骨再与卵圆窗作用,进行内耳的传递。 9.简述耳蜗的结构特点。
l类似一个管道沿锥形骨轴—蜗轴呈螺旋形环绕而成。 l蜗管形状类似于一个三角形管道,内含内淋巴。 l蜗管底为基膜,顶为前庭膜。
l 蜗管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阶,两者在蜗顶相遇,内部充满了外淋巴。 l 有科尔蒂器,在蜗管的基底膜上,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内毛细胞与外毛
细胞的比例为1:3或1:4.
10.简述声波传入内耳乃至产生听觉的全过程(含频率分析的行波理论和听觉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镫骨—卵圆窗—科尔蒂器—圆窗
行波理论:声波产生波动,同时蜗管内的内淋巴活动,使得科尔蒂器活动,使毛细胞弯曲。当声波频率与毛细胞波动频率发生共振时,科尔蒂器兴奋,毛细胞向动纤毛方向弯曲,静纤毛上的K通道开放,K进入细胞,使毛细胞去极化,可使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增加,而使信息通过传入轴突传递到脑中,在视觉中枢完成复杂的处理和整合过程。
11.简述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作用机制。
适宜刺激是头部的加速度。当头部开始运动时,内淋巴液的惯性能在胶质膜上产生压力的改变,并引起毛细胞纤毛的弯曲。如果纤毛向着动纤毛侧弯曲,毛细胞将去极化,释放神经递质兴奋支配它的前庭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如果纤毛向着静纤毛侧弯曲,毛细胞将发生超极化,使前庭神经产生很少的动作电位,是由于降低了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12.简述味觉感受器的结构特点及特异性的生理功能。
结构特点:属于化学感受中的外感受器类型。在表面有味孔,由外向内分别有上皮细胞、支持细胞、味觉细胞和基底细胞。最后通过突触与传入神经相联系。 单根味觉纤维可对多种味刺激发生反应,但对其中某一种刺激呈现最佳反应。即四种基本味觉的换能机制不同:咸和酸味刺激物通过特殊的化学门控通道作用;甜味要通过G蛋白和第二信使介导;苦味则视刺激物结构的不同来兼用这两种不同的机制。
13.联系实际分析晕车或晕船的生理机制。
晕车或晕船时,前庭迷路功能发生障碍,出现眩晕、旋转的感觉,并常伴有呕吐、耳鸣等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 14.简述动物的电、磁感觉功能。
电感觉:被动电感觉在鱼类和哺乳类均有发现,主要用于探测外源性电场,精确到能对其他动物的神经和心脏发出的低频电信号产生反应;主动电感觉类似回声定位,主动发出电信号并接收反馈信号以判定周围环境。 磁感觉:探测到磁场的存在,并能利用这种信息进行定向。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九章
第九章 血液循环
1.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相同点 心室肌动作电位 除极化期为NA通道的开放造成 0期:快NA通道 不同点 骨骼肌动作电位 NA快速内流 有复极化期 动作电位持续时间 有不应期 可连续刺激 1期:快速复极早期,K外流 2期:平台期,CA内流K外流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长;除极化与复极化相差时间大 时间长 不产生强直收缩 由K的外流造成 短;除极化与复极化相差时间小 时间短 可以产生强直收缩 2.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心室肌细胞进行的是快反应动作电位;窦房结进行的是慢反应动作电位。 相同点 心室肌细胞 动作电位类型 有去极化过程 去极化上升相 复极化 快反应动作电位 由快NA通道来完成 陡峭 有复极化早期 平台期较长且平坦 不同点 窦房结 慢反应动作电位 通过CA通道的内流 平缓 没有复极化早期 平台期较短且不平坦 NA通道失活和CA、K(主要)CA通道失活和K通道电导增加 的打开 平台期转换为快速复极化末期的界限 容易区分 不易区分 3.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自律性?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时,细胞内更负,离阈电位越远,因此需要的刺激更大,兴奋性和自律性均下降。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时,细胞内外的电势差减小,离阈电位变近,需要的刺激强度变小,所以兴奋性和自律性增强。 4.试述心室肌细胞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及其与心肌收缩的关系。 兴奋性周期分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在此阶段,给予第二次刺激,心肌细胞不会产生兴奋和收缩,此时的兴奋性为零。离子机制是,钠通道完全失活或刚刚开始复活。心肌的全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开始阶段,此时CA通道会开放。 相对不应期:给心肌细胞一个高于阈强度的刺激,可引起扩布性兴奋,但是产生的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幅值小而复极化速度快,动作电位的时程较短。离子机制是钠通道已经逐渐复活,并具有开放能力,但尚未恢复到正常兴奋水平,而K电流仍较大,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水平。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期,CA通道关闭。 超常期:膜处于去极化状态,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此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离
子机制是部分钠通道已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些钠通道容易接受刺激产生兴
奋,但动作 电位的幅值和速度仍低于正常。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期。
低常期:由于NA-K泵每水解一个ATP泵出3个NA泵入2个K,使膜出现微弱的超
极化。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期。 5.简述影响心肌兴奋性传导的因素。
不同心肌组织间的兴奋传递依赖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组织;心肌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主要由缝隙连接完成。缝隙连接广泛存在于心房肌和心室肌的闰盘结构中,大大加快了心房肌和心室肌兴奋传递的速率,使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别发生同步收缩,具有“合胞体”的性质,所以,缝隙连接的多少直接影响兴奋性的传导。 兴奋传递有房室延搁的现象,其主要原因:第一,结区细胞较小,只能产生很小的局部电流;第二,房室交界处缝隙连接较少。 6.简述Starling机制的主要生理意义。
①心肌细胞抵抗过度伸长的特性,对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保持正常的压力水平。
②由于上下腔静脉存在于胸腔中,吸气和呼吸时胸内负压的变化,可使回心血量随呼吸运动而改变,这种变化通过异常自身调节引起心输出量的变化。 ③当体位改变时,回心血量的改变将导致心输出量的改变。
④左、右心室间搏出量平衡的调节也是依赖于此机制实现的。假如不存在这种机制,只要右心室比左心室每分钟多泵出1℅的血量,就会使全身的血液在2h内全部进入肺循环。
7.前负荷与后负荷对心脏射血功能有何影响?
前负荷:收缩前就作用在肌肉上的负荷,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程度的拉长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初长度。前负荷增加,初长度增长,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射血功能增强。
后负荷:收缩后遇到的负荷或阻力,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的缩短。阻碍缩短后,会减少心肌的收缩力,心输出量减少,射血功能减弱。 8.简述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生理机制。
通过减压反射实现对动脉血压的调节。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在平时不断有神经冲动传入心血管中枢,兴奋心迷走神经中枢,抑制心交感和缩血管中枢的活动,使心脏的活动不致过强,使动脉血压保持在合适的水平。(这是平时心迷走紧张性活动占优势的原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时,引起心律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减压反射形成了机体心血管系统的负反馈调节环路,它能有效地缓冲动脉血压的突然升高或降低的趋势,对维持机体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9.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有哪些?简述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决定滤过的主要力量;组织液静水压和血
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而决定重吸收的主要力量。当有效滤过压为正时,有滤过发生;当有效滤过压为负时,有重吸收发生。
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毛细血管压为30mmHg,血浆胶体渗透压为-25mmHg,组织液静水压为-10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为15mmHg,有效滤过压为10mmHg,为正值,因此发生滤过作用,组织液生成。
10.比较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肌细胞电活动和收缩功能调节作用的异同。
相同点 心迷走神经 释放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受体 能够支配心脏 对电活动有影响 迷走神经纤维末梢释放 毒蕈碱型受体(M型) 不同点 心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 烟碱型受体(N型)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束、心房肌、心室肌 界、房室束及其分支 最终释放的是乙酰胆碱 抑制作用 动作电位4期最大舒张电位更负 最终释放的为去甲肾上腺素 增强作用 慢反应细胞0期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加快 大多数情况下,以迷走神经作用为主,在运动或紧张等情况下,心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 右侧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左侧对房室交界的作用占优势 11.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有几种主要形式?简述其调节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有三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调节的特点:是减压反射,心迷走神经兴奋,心交感和缩血管中枢的活动被抑制;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果持续长时间处于高压水平,减压反射对血压的负反馈很快将消失,原因是因为持续的高压使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减少;快速短时。 生理意义:减压反射是维持机体正常血压范围的第一道防线,在动脉血压出现快速变化时能发挥较强的调节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波动,但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并不起主要作用。 ②心肺感受器反射 调节特点:是容量反射,通过控制对水的重吸收,从而控制了循环血量,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