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语文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含解析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21.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
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 19.D 20.A
21.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
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诗歌鉴赏采用客观题的形式命题,涉猎的知识点范围广了,难度也比主观题难度大。考生在
做题时,可以先根据逗号,判断一个选项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判断。再通过诗歌鉴赏知识点进行判断,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子作用、表达技巧等。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6
2016-2018语文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含解析
析,注意常见的错误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0.试题分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不断延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可以改变,思想可以变化,唯独文
化是延续不断的。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中国文化文学中,运用典故成了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诗文诗句,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此题要求考生根据名人对该诗词的评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来谈自己的理解。考生首先要把
7
2016-2018语文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含解析
握名人的评价的含义。如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该词的艺术特色“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是考生首先要弄清楚的。其次,考生再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来分析词中哪些内容表现了“龙吟虎啸”,哪些地方表现得很“和缓”。 五、【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
①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分析近三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可以发现,其实这几年在第一题的设置上
一直很稳定,2015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2016年“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2017年“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2018年“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都是针对人物形象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圈出题干中的引文,如今年的“闲”,理解其意思,即“闲适”或“没事干”,然后圈出诗句中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概括表现并分析具体的原因。
11.试题分析:题干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
理解,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尾联“到
8
2016-2018语文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含解析
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
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六、【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
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
人生选择的否定”错,从诗中来看,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
【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
9
2016-2018语文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含解析
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2018年高考天津卷在诗歌阅读上也在向全国卷靠拢,第一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
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范围比较广,重点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如A项,选项中对诗人的情感态度分析有误,选项因为陶渊明“立志躬耕”就认定他否定孔子人生选择——“忧道不忧贫”,却忽略了第一句“先师有遗训”,可见陶渊明把孔子“忧道不忧贫”记在心里,只是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
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对于诗歌情感,应是诗歌鉴赏的必考题,只是有的是明考,有的是暗考。如2015年“全诗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16年“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2017年“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6-2018三年高考语文专题分类解析05 古典诗歌鉴赏(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