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语文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策略
摘要:
课外阅读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课外阅读活动应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分阶段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语文知识结构。
正文:
曾有人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这句话不无道理。
人的一生是阅读的一生,阅读的一生是积累的一生,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大量地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语文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升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提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课外阅读可算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传统的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学生缺少对阅读对象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应该把更多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阅读。语文老师更应做好积极地引导。
下面是本人在开展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几点尝试和探索。 一、多渠道开发课外阅读资源
“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阅读学家卡罗尔语)课外的天地是无止境的,也给了学生畅游的机会。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
间与机会直接面对课外阅读材料,笔者对每周的语文课程作了微调,把其中一节语文课专门设置为“课外阅读”课,把学生从繁冗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本学年起,我校已正式安排每周一节的阅读课)。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标准》)笔者把这一堂课外阅读课的活动地点放在学生阅读室,创设一种和谐安静的学习氛围。在阅读室里,学生既拥有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又可以在特殊的阅读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室里带有约束性和开放性的阅读背景,也十分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活动。上课之前,老师先到阅读室对书籍、杂志、报纸做好大致的分类:娱乐类、情感生活类、故事类、科普类、学科知识类、新闻类。这样可以大量节省学生查找书籍的时间,方便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上。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阅读材料的主要来源。笔者鼓励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阅两本书,丰厚的图书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阅读需求。丰富的文学宝库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
此外,为加强阅读材料的时效性,我还在教室里设立了图书箱,学生每人推荐借一本有价值的书给班级。图书箱每月更新一次,能始终保持图书内容的新鲜与吸引力。
通过过阅读资源的多渠道开发,学生的眼中既有了经典的《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也有了时尚的《于丹<论语>心得》、《郭敬明》、《明朝那些事》。阅读范围的扩大,阅读视野的扩展,为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了厚实的基础。
二、分阶段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活动
尽管初中学生有着大致相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但是,不可否认,个体的生活环境、情感体验、主体意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有着自己鲜明的阅读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
集中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合理安排。笔者把课外阅读活动分成两个阶段。
1.自主阅读阶段
初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大多具有意志力不坚定,耐心不够的缺点,并且带有较强的兴趣指向。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活动不宜规定得过高、过死,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说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而应从兴趣入手,“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
笔者在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阶段也只让学生在阅览室中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阅读文本,以学生个人的意识为转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只对他们提出一点要求,那就是——阅读时必须做到手中有笔,面前有笔记本。这样,可以随时记录下精彩的词句、语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阅读活动,学生会过多的关注娱乐新闻和科学探秘方面的内容,老师可在适当的时候把学生的关注引到语言上来。
在自主阅读的阶段,老师不必过多的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只需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逐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定时检查学生的阅读记录本,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提供学生展示成果的空间。
2.主题阅读阶段
经过一阶段的自主阅读阶段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激发,但
是学生在面对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时还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你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拿到一本散文集,学生常会先从字数、页数最少的那一篇先看。这说明学生阅读时意志力还不够坚定,阅读心理较为浮躁。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提到“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整本的好书对学生而言已不再是单纯的积累与培养语感,而是一种体验和发现的学习,要求学生拥有足够的情感投入与意志投入。
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活动主要是依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分成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相应的主题目标,可以根据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作一些灵活地调整与更动。老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阅读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学生相应的主题,推荐书目、阅读材料,提供活动空间舞台,以及对各小组作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阶段性的评价。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交流的机会和成功的信心。
因为阅读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外,为保证学生的主题阅读活动能切实完成,每月安排一次专门的阅读汇报时间。以便小组活动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讲述自己阅读书目的梗概,可以即针对阅读内容的某一人物、观点、故事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联系实际,即讲述自己或身边的相关故事。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在小组内的几次活动中,分别给小组成员讲述自己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老师则根据学生的书面材料和小组活动情况对每个小组作出以鼓励为主的激励性评价。
在活动中,全身心地体验与投入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搞活动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
初中生的阅读意志相对薄弱,兴趣容易转移。因此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能否始终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也就成了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注意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给学生广阔的展示成果的空间,开展各种与阅读有关的活动,撞击出学生更多的活力与火花。
自主阅读活动阶段中的成语接龙比赛,学生涉及的深度与广度令人咋舌;主题阅读活动阶段中的读书汇报、“班级讲坛”等活动,各小组主题鲜明,花样百出;读书笔记材料丰富,内容翔实;阅读材料中,各种趣闻的分享常使课堂笑声掌声迭起;语文阅读成果的展示,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愉悦,体验到了成功的快感。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通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了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素养。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陈孝禅) 2《教学心理学》(张大均)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改变语文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策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